四川轻化工大学发挥办学优势,聚焦以“智”赋能,从教育扶智、产业帮扶、民生实事等方面精准施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智”赋能系统帮扶,顶层引领规划“高质量”

全面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对口帮扶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研究部署帮扶工作40余次,赴定点帮扶县屏山调研指导、督查帮扶工作60余次。对标“五个振兴”,以党建引领为主线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组织专家教授60余人次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工作,制定帮扶工作规划。助推县域经济转型,立足人才多元化引育,组织专家完成《屏山县“十三五”人才发展总结》《屏山县“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为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引、培、育”提供路径。成立党建结对共建工作小组,通过党组织联建、讲微党课等形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探索构建“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微网格—党员中心户—群众”五级微网格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智”赋能教育帮扶,发挥优势厚植“内生力”

持续聚焦教育扶智,围绕政治、人文社会、管理、经济、法制和互联网+等内容,举办2021年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培训班、屏山县科级干部及乡村振兴暨农业科技人才和竹产业发展培训5期、培训400人次,开展“屏山县年轻干部铸魂工程班”“屏聚英才”等培训1500余人次。大力实施科技帮扶,搭建校地科技交流台,创建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园(屏山)创新创业中心,参与“屏山县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沙龙”“电商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活动,在成果转化等方面立项23项,项目经费达750余万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学校人文学院同语言文字推广协会、宜宾市语委办等单位协同联动,开展普通话培训、语言文字工作调研、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帮扶深度和力度。呵护教育梦想绽放,在屏山中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邀请屏山80余名贫困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参观,5年在屏山县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44人,继续教育483人。培育返乡致富能人,实施博士下乡入园,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从发展理念、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融合等方面发展一批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组织考察重庆、宜宾等各类农旅融合项目,拓展发展视野和创新路径。

以“智”赋能产业帮扶,整合资源增强“新动能”

拓展整合优势资源,调动和发挥校友、企业社会力量,与屏山县园区和企业开发《屏山县载能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屏山县乡村振兴战略大乘岩门茶产业融合示范片规划》等项目,在化工、材料、富硒农业、旅游方面实施帮扶。创新产业帮扶模式,聚焦富硒产业和听花酒业发展,协调企业入驻屏山县京坪村建立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打造“农户-专合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学校”的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新模式。促进扶贫成果落地,协助屏山申报2021年度国家科技部中央扶贫地方专项项目《屏山县生猪代养场防污治污产业示范》,承担《屏山县现代化富硒红茶产业建设及示范》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联系企业与京坪村集体经济合作,通过绿色蔬菜种植和收购,实现“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打通村民致富增收新通道。扩大消费扶贫力度,“线上+线下”采购屏山等地农副产品,以购代捐解决中坝社区白萝卜滞销难题,2021年消费帮扶158万余元。

以“智”赋能民生帮扶,温暖实事共创“好生活”

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先后选派6名干部开展帮扶工作,深入村镇企业调研,聚焦精准帮扶献策,推动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便民服务阵地,推动建设“京坪-柏杨乡村示范区”,新建京坪村果蔬交易中心,改造京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妇女儿童之家建设,让村民学培训、业务代办、纠纷调解拥有办公场所。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核心环线路改扩建、新建污水集中处理站和垃圾池等工程,提升帮扶村人居环境质量,助力京坪村示范建设。慰问捐赠温暖人心,2021年向屏山县的中坝社区、京坪村、屏山中学捐赠34万元,开展“大手牵小手”捐赠活动和送温暖慰问活动,向200余名困难群众和学生捐赠物资2万余元。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广实施“村规民约”,表彰“脱贫先进”“技能先进”典型,评选“最美庭院”“好公婆好媳妇”模范,开展院坝会、谈心谈话、新春文艺会等活动,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生活惯和向上向善精神面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