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战略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四十多年普通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和三十多年特殊教育办学基础,坚持以生为本、普特融合、特教特办,在内涵建设、普特融合、社会服务上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入选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学校,列为全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走出了一条高素质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之路。

聚焦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特殊教育人才。

以改革为动力,打造品牌课程。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课程这一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通过改革促进课程品牌建设,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各1门。

以质量为牵引,打造一流专业。学校把特殊教育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给予重点建设,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专业、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2015年在四川省高校率先开设教育康复学专业,探索四川省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改革与健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改革,不断推动教师教育特色向特殊教育专业渗透融合。

以特色为导向,打造重点学科。把特殊教育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学科,每年投入50万元进行专项建设。设立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每年立项特殊教育课题30余项,推动区域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四川省21个市(州)残联、4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签署合作关系,近年来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地方横向项目12项,不断凝练特殊教育实践应用研究特色。

深化普特融合,培养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

面向特校,培养复合型特教人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校就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经三十多年的坚持办学,为川渝两地培养了数千名特殊教育师资。目前学校有特殊教育在校学生760人,是四川省特殊教育招生专业最全、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2017年试水单考单招听障本科生,开启了残疾人本科教育的探索,形成“特教+艺术”聋人教师师资培养的路径,成为四川省唯一培养听障本科学生的高校。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共建特殊教育合作基地,每年选拔15-20名学生到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学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面向普校,培养融合教育人才。应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2017年开始每年为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专业开设融合教育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累计培养了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融合教育师资近千名。2019年组建了“艺体+特教”“学科+特教”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与就业联盟,探索“特殊教育+普通教育”普特融合教育机制。2020年面向普通师范专业学生开展特殊教育辅修专业试点,着力培养宽口径高素质融合教育师资。

面向职校,培养特殊职教人才。2015年与省内4所特殊教育中职学校联合探索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了残疾人“3+2”五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机制,近年来已培养了聋人专科毕业生337人,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

依托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特殊教育人才。

主动对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行业企业,积极开拓校外协同育人资源,先后与眉山特殊教育康复学校、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广元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乐山市妇幼保健院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应用型特殊教育与教育康复人才的培养。构建了“课堂实践+项目实践+基地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连续3届立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四川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1项,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搭建平台,服务社会实践育人。学校2014年成立了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中心,面向社会,组织特殊教育与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开展残疾儿童言语、动作、认知、情绪、行为、艺术等实践服务,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中心被授予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定点康复机构、四川省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师资培养虚拟仿真实验室。

对接需求,依托政府合力育人。2021年,在教育厅与省残联的支持下,学校获批四川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四川省21个市(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指导、支持与服务。2015年以来,学校发挥特殊教育办学优势,先后承担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山西省特殊教育校长培训、中残联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四川省天府特殊教育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项目30余项,培训在职特殊教育教师4117人。被授予四川省特殊教育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