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装备、偶像周边、剧本杀、潮玩、萌宠、二次元COSPLAY,到“兴趣电商”“兴趣综艺”“兴趣社区”,为兴趣付费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消费选择。消费与社交的深度绑定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普遍特征。借助各种媒介形态形成的“同好”消费圈层,甚至影响改变了年轻人的社交生活。“兴趣付费”的消费观念不同于简单的消费冲动行为,折射出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独特的情感需求和价值立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消费越来越摆脱了单纯对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的需要。尤其是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消费选择更看重商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符号,表现出获得情感慰藉、身份认同、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这种兴趣消费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年轻人渴望回归自己、回归生活的价值观念。这种回归不仅通过消费选择,更通过兴趣圈层,借由“同好”交往,来弥合社会差距带来的距离感,获得取悦自己与被人接纳的情感体验。
为兴趣付费无可厚非,但过度消费需要理性反思。据媒体报道,为兴趣埋单的项目主要集中于消遣性、即时性满足的层面,不少年轻人的经济来源依靠父母家庭甚至借贷。过度消费的本质,其实是人对物的过度依赖,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事实上,通过精准定位年轻消费群体为兴趣埋单的消费主张,一些平台、品牌、自媒体已然形成了反向定制、深度黏合的兴趣打卡消费空间。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层出不穷的“兴趣”被制造,让年轻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其所追求的情感与文化体验也被裹挟进商品化的旋涡之中。
兴趣消费不能代替生活本身。据媒体《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报告》,年轻人为兴趣爱好的投入,更多依赖于直接消费。这就意味着,兴趣消费成为年轻人获得有趣生活的替代快餐,这无疑是对“有趣生活”的碎片化解读。通过消费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官上的享受,难免会出现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的非理性行为。甚至在圈层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人会通过消费来“从众”或“立异”,以实现符号化表达,在“同好”圈层中寻求归属感。但是,这种依赖于外源性的满足并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情感需求和价值确证。只有把兴趣转化为生活的精神动力,才能找寻到真正的生活乐趣。
过度消费是对美好生活的误解。一些年轻人在消费上远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在人的一生中,青年阶段是消费需求最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个阶段。学校和家庭应该对青年财商教育予以更多关注,引导青年合理地规划、使用和投资个人资产,让资产为个人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长期的物质保障,从而助力青年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实现更有价值、更有张力的趣味人生。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1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