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培训会上,一位培训者针对当下风靡的幼儿园评价话题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很多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弄得一线教师云里雾里,都不知道哪位专家讲的内容更科学。他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只有科学不科学,评价方式只有适宜不适宜,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而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对幼儿行为的认知与理解,制定一些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可以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涂鸦期”,教师大胆去做就可以。其实,这里的“涂鸦期”可以理解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其试错的机会与体验,让他们在不断的调整、验证、思考过程中获得专业提升。
幼教界比较时兴跟风热,研修主题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幼师缺乏对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评价的能力,于是“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评价”的研修非常热。这种研修本身没有错,教师的确需要提升观察评价能力,但问题是很多园所往往急功近利,试图通过密集的培训,让教师的观察评价能力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因此,幼儿园忙忙碌碌,邀请专家入园、参加机构培训、组织区域研修等此起彼伏。教师直呼培训太忙碌、活动太密集,调侃:“不是在观察研修活动现场,就是在赶往参加观察研修活动的路上。”这样的密集研修对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帮助有多大?经历密集研修的教师在专业提升上是否能达到预期水平?其实,阻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反思性学习能力,而幼儿园很多时候也缺乏给予教师“温故而知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的第一专业是研究儿童,而研究必须既要温故又要知新。因此,让教师通过职后培训来提升专业素养,这是可行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教师的研修之路上更需要创设“涂鸦空间”,让教师在经历理念洗礼、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不断出新、不断挑战自我,与儿童共同成长。在“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评价”专题研修中,我们更应该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一个“涂鸦空间”,让他们在研修之路上学会辩证思考,学会选择适宜方式去发现,去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采用何种方式观察儿童是最适宜的,也是最符合自身专业能力与特点的。
在指导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将阅读作为主要研修形式的团队。这个团队早早就开始进行“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专题研修。为落实“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团队先购置了大量有关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评价的书籍,园长以身作则,通过积分制的形式让教师将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行为与书里的知识点进行链接。从最初的“我为理论阅读打卡”到后来的“理论阅读为我打卡”,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解读从浅表走向深处。当然,在此过程中,团队也会请专家入园进行个性化指导。在一次专业素养大赛中,这个团队的一位教师表现异常出色,有人说他们专门请了高手指导过,但事实上,这位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研修中的“涂鸦空间”。她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记录撰写了大量的幼儿游戏行为观察案例,最重要的是,她对自己的每一次“看见”都会进行思考,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设计进行反思性研究,实现了“看到—看见—洞察”。
杭州市西湖区幼教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特质,也是值得幼儿教师关注并学习的。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反思性课程实践中,他们通过“接纳—赋权—支持”的课改行动主张,去生动诠释充满儿童味道的课程实践。在此过程中,他们践行的卷入式研修,较好地为教师创设了“涂鸦空间”,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发现儿童”的基础上。他们基于“发现儿童”的研修行动,主要通过“现场视导”这一嵌入式评价手段来辨识教师儿童观存在的问题,继而以“区级介入引领、园级卷入互助、个体代入反思”三大路径来推动教师儿童观的更迭。
其实,无论是阅读式研修,还是反思性课程实践,都是给了教师充分的“涂鸦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行为的主动摸索者和反思者,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