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要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人才保障。智能传播技术的应用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业态融合更深更广的发展,也让市场对媒体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成都理工大学不断适应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变化,创新方法手段,提高育人实效。

学校以培养具备多维信息处理能力、优质内容创造能力、理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多元复合的人文素养的全媒体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从组织架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培养台四个维度,打破人才培养固有边界,构建更符合时代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媒介技术与教学资源失衡、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学生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学校聚焦“四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突破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于价值引领

实现专业融合

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全媒体人才,学校建立“云立方”学生全媒体中心。全媒体中心设立了大学生记者站、广播台、电视台、图片社、新媒体工作室、创意工作室等社团,各社团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每年招收20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选择,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全媒体工作流程。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一方面注重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媒体中心的各个社团聚合了文字、音画、影像、视觉、新媒体的优势,参与到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理工新闻网、理工图片网、《成都理工大学报》等多维度校园媒体的工作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掌握专业技能,锚定价值方向。学校还着力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时代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正义的守望者。通过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育人等方式,学校全媒体教学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着力于技术支撑

实现师资融合

针对媒体融合智能化发展趋势,成都理工大学深入理解并适应智能技术的思维模式,将前沿技术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与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接轨,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云立方”学生全媒体中心,每一个社团都由一名党委宣传部教师和多名专业教师指导,同时聘请来自主流媒体的从业者参与指导,充分实现师资力量的融合,从不同角度出发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校内指导以社团为单位,校外指导以作品和项目为依托,打破了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边界,形成多层次交叉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着力于内容主导

实现文理融合

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方面,学校将业务技能培训实践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在实践育人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在强化理论教育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逻辑学、智能计算机基础原理、算法内容推介等内容的培养,帮助学生夯实多学科理论基础,打破专业界限,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着力于用户导向

实现台融合

通过搭建“云立方”全媒体创新人才培养台,学校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贯通。学校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全媒体中心、大数据传媒中心,在多样化实践中提高学生数据分析与人机协作能力;与“中青网”联合建立四川省短视频基地并入驻全媒体中心,组织“云立方”社团学生参与“青蜂侠”新闻短视频制作,在参与实操中激发学生的价值感;依托四川省“人文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扩充教育资源,购置先进设备,与媒体单位建立实实训机制,增加学生接触前沿设备的机会,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成都理工大学重塑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社会需要,打破人才培养边界,大力推进全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成都理工大学构建了“学校—社团—业界—基地”完整的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四维融合”的人才培养合力,把握学生、台、环境、文化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整合资源,将不同类型、不同质、不同要求的教学实践环节融为一体,形成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高校与行业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