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双减”精神,四川省教育厅近期发布作业布置新要求:每周的作业中,学科类作业不得超过70%,实践探究类作业不得少于30%,也可以看出作业布置的方向从重视知识掌握在向重视能力提升转变。
鉴于此,教师在6年统计的学习板块结束时,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设计“了解同学”统计实践活动十分有必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与信息技术整合,全民参与,统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感受前沿的统计工具、积累统计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
确定好统计项目,如何收集数据是统计的第一个流程。若课后学生自主分组完成,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如投票、询问同学,比较浪费时间,容易造成项目拖沓,甚至不能按时完成实践作业。同时,结合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以下简称:泡小西区)特色,和信息技术融合,或借助电子书包统计功能,或借助问卷星,自主设计问卷,并进行数据收集。
电子书包,收集数据
问卷星调查,收集数据
客观选择题的数据,同学们作答后,电子书包、问卷星直接出统计图表。主观填空题,教师将统计结果打印给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数据。
小组合作,群智建构。每人负责一个项目中的一个版块,或制作图表、或分析数据、或合情推理、或总结收获,最后粘贴汇总在一张小报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析和发现。
从同学的汇报中,了解相处了五年多班上同学们的喜好,分析推测喜好背后的原因,给出合理建议,能将自己小组的发现有趣、清晰、完整地分享给同学,也非常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些班级,自己设计问卷,调查了“双减”前后,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变化,利用问卷星调查,用班上真实的数据感受双减的力度。
课堂交流意犹未尽,课后展示在班级文化墙,这是成果的分享,也是六年来统计内容学习完毕的结业汇报。依据课标、结合教材,紧扣统计思想、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同学们亲自感受了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的统计的全过程。变被动做题机械分析,到主动参与设计统计。在活动中,锻炼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交流汇报能力;触类旁通,数学与信息技术、语文、美术学科融合,感受了现代化的统计工具,制作并感受各种统计图的作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为6年的统计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赖波)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用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