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陈锡老师的《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一书,笔者发现,书中精彩的教育案例体现的幽默智慧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

为什么陈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此具有艺术感?我想,这既离不开陈老师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也离不开陈老师对学生的无比包容及理解。同时,笔者也在思考,陈老师能够让我们领略到教育幽默这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优化思维方式应是其中颇为重要的原因。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学习参考陈老师的具体做法,更要注意消化吸收具体做法体现的思维方式,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加法思维,让教育一加一大于二。加法思维法是指将本来不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把常规的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偶尔采用幽默的艺术处理方法,就相当于在原来“一”的基础上再加“一”。在书中,陈老师用自己的实践向我们证明:一加一的处理方法,相当于给常规的教育教学加了一点儿“甜蜜的催化剂”,最终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

逆向思维,让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向思维法也叫反向思维法,是指当常规思路解决不了问题时,利用反方向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生智慧,因为“倒过来想”可以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从而为很多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视角。许多教师面对教育教学问题时,早已习惯“正着想”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的应对措施就是直接批评教育。但是,如果教师能转变思维模式,偶尔尝试“倒过来想”,那么极有可能获得奇效。陈老师在书中总结的“反向批评”的幽默工具就是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法的极好体现。无论是“表扬”上课看课外书的学生为“最佳男演员”,还是“赞叹”忘记擦黑板的学生“技术一流”,无一不体现了逆向思维的智慧。

发散思维,让教育因整合而更精彩。发散思维法又称求异思维法,它是指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及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维方法,它能让人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产生创造性设想。如果我们利用发散思维去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许多事物之间存在着共通的道理,这就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当教师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也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在之前由外部世界观察到的刺激和正在思考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书中“相关联”的幽默工具就灵活运用了发散思维法,无论是将萃取和爱情相关联,还是将试管和人心相关联,或是将7号学生和著名的007特工相关联,陈老师都非常巧妙地将一些本来毫不相关的要素关联在一起,反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幽默创见。

U形思维,让教育因迂回而更高效。教师一般采用两种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直线方法与迂回方法。直线方法通常是大多数教师的首选,因为,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是,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很复杂,许多问题单纯靠直线方法难以如愿解决。此时,如果采用U形思维法,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因为U形思维法就是“拐一个弯儿”的方法,通过选择一条看似复杂的曲线,规避摆在正前方的障碍,反而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陈老师书中“先铺垫后抖包袱”的幽默工具就是对U形思维法的灵活运用。例如,在懒人大赛的案例中,为了解决学生宿舍内务整理的问题,陈老师先用一个懒人有懒福的笑话作铺垫,然后再用一个懒人没懒福的笑话继续作铺垫,最后才抖出包袱,进而解决学生宿舍内务整理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看似迂回,实则高效。

移植思维,让教育因借鉴而更丰富多彩。移植思维是指把某一事物、学科或系统中已发现的原理、方法、技术有意识地转用到其他有关事物、学科或系统中去,为创造发明或解决问题提供启示或借鉴的创造性活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他在书中总结的“古诗新编”——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新编为“学校泳池深千米,不及小枫赠我曲”,“活用成语”——把“面壁思过”活用为“面梯思过”,以及“活用俗语”——把“一山不容二虎”活用为“一山不容二漂”等幽默工具,就是把移植思维巧妙运用在教育中的典范。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此书,通过学习其中的幽默智慧,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然后轻松地打开教育的另一扇幽默愉快之门。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0日第10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