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看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校园里,就在我们身边。”日,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邹天铄告诉记者。龙狮、烙铁画、正则绣等非遗民俗项目都是学校开设的社团课程,每到周三,邹天铄都会和小伙伴们共同开启“选课走班”模式,选择心仪的课程展开学。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该校学生依然可以通过“云端社团”与校外专家教师每周“云见面”,保证学进度。

将民间艺术融入每周固定社团课程,是丹凤实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加法”的特色抓手。“在减少各学科机械、重复练的同时,我们希望以课后服务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在阅读、锻炼、艺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丹凤实小校长宗立介绍说。早在2017年,学校就开始探索开展课后服务。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该校结合政策要求与校情实际细化课后服务方案,在服务时空“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上新”服务形式,力求让“花式”服务全程陪伴学生成长。

“学生和家长需要什么,我们的课后服务就做什么。”宗立告诉记者,2020年上半年,该校对全体学生、家长展开调研,充分了解他们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意见和期望。此后,丹凤实小在晨间、午间均安排课后服务,为早到校和中午不回家的学生提供点对点服务。同时,该校针对不需要课后服务、需要延时服务、需要托管服务3种需求,设置秋冬季下午4点半、5点、5点半三种不同放学时间,春夏季则顺延半小时,让学生最晚离校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无缝对接”。“25分钟体育锻炼,60分钟延时作业辅导或社团活动,30-60分钟爱心托管,每段课后服务学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宗立说,“三段式”课后服务设计让“众口难调”变成“人人满意”。截至目前,全校99.27%的学生均按需参加课后服务。

如何让服务效果走心出彩?在保证各学科教师全程针对答疑、学生98.3%的家庭作业都能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完成的同时,71个囊括体育、艺术、科技、劳技等各领域的学生社团让丹凤实小的每一名学生都乐在其中。“镇江本地非遗民俗很多,我们特别希望在社团活动中让孩子们把这些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丹凤实小副校长林小俊表示,该校依托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了20余个学生体验中心,龙狮、剪纸、烙铁画、泥塑、面塑、正则绣等6个社团还引入校外资源,聘请省市级非遗传承大师,实行“双师育人”授课模式,不少学生成了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弟子”。

几团彩面,一把刻刀,丹凤实小面塑社团的学生们围坐在教室揉捏雕琢,下课铃响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就出现在眼前。在面塑老艺人、非遗传承人符国俊和美术教师潘立华的指导下,面塑社团30名学生创作的龙、虎、冰墩墩等各式面塑作品摆了满桌。“学生从模仿起步,将创意美术融入传统面塑艺术,美术课学到的知识有了更多实践机会。”潘立华告诉记者,现在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不少,有了更多时间探索感兴趣的领域,面塑这一传统民俗也在孩子们的体验中获得了新生。现在,社团师生合作的多个作品已在镇江市文创大赛、手工技艺大赛中斩获佳绩。

“以前孩子在家总盯着电视,我们很担心孩子的视力,但又不知道该让她做什么。学校的‘云端社团’让孩子有了感兴趣的事,也让我们家长松了一口气。”丹凤实小四年级学生周子涵的妈妈告诉记者,学校录制了52节社团视频课,每到周末、假期,她经常和周子涵一起在家听课、摆弄彩泥,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孩子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我家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云端’不仅有社团,还有精心设计的家庭作业。”宗立说,为引导学生科学度过完成学科作业后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该校尝试以在线打卡的形式推进“2+1”家庭作业,学生在家完成阅读和体育锻炼各30分钟的“必做题”,以及1项诸如音乐、美术、观察、劳动等“选做题”。“家庭作业打卡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和学校密切配合,监督陪伴学生完成。”宗立表示,家校互动与课后服务结合,让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