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是一项遵循客观规律,实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业。“双减”要想落地开花,必须寻找着力点,一方面,加强教育执法监管,严肃规范学科类培训;另一方面,要探索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真正扭转长期桎梏教育改革发展的应试思维。

进入9月,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作为“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开学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如何,课后服务是否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认可,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学生课后上网问题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普遍施行的“5+2”课后延时服务广受各方关注。因此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也需一一解决。宏观来看,“双减”时代,课后延时服务将有三方面重大转变:从解决部分家长接学生的困难,到吸引所有学生参加;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丰富的兴趣课拓展学生素质;从校内减负,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双减”政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随着校外培训逐步规范,大量培训需求将转回校内,不同家庭众口难调,对学校的供给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来满足显然并不实际。笔者以为,可以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推动临近学校成立课后延时服务联合体,发挥各校校本课程特长,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菜单供学生进行跨校选择。

同时,随着“双减”的实施,学生的负担轻了,家长的焦虑减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却更重了。在“双减”大背景下推出的课后服务,是希望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尽可能减少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时间。因此,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教法必须改变,建立起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家长、托管方和管理方都必须明确,家长是托管服务的间接对象,为家长解难不是最终目标;学生是托管服务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健全成长才是最终目标。

此外,还需警惕部分学校变相补课。国家固然三令五申不准如此,但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下,个别学校仍旧可能在红线边缘试探。对此,应建立跨校和跨县区的多方监督委员会,以解决学校间和县区间的囚徒困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是一项遵循客观规律,实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业。“双减”要想落地开花,必须寻找着力点,一方面,加强教育执法监管,严肃规范学科类培训;另一方面,要探索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真正扭转长期桎梏教育改革发展的应试思维。在“双减”新政策背景下,需要摒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旧观念,丢掉怕学生输在“起跑线”的旧思维,明辨“疯狂培训+疯狂刷题”的旧陷阱。须知,知识比成绩更重要,健康比分数更重要,陪伴比培训更重要。孩子们能够自由地成长,充分地发展,最终才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吴学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