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北京市持续发布了“双减”系列政策,目前已经在全市中小学落地实施。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对近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有关“双减”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小学到校不早于8:20,中学到校不早于8:00,如果家长想早点送孩子到校可以吗?
到校时间可否调整?
北京市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要求,适度调整上课时间,目的是保证孩子的睡眠,尽可能让孩子早晨别太慌忙。但部分家长仍得提前一点把孩子送到学校,否则无法兼顾送孩子和自己上班的时间。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服务支撑,这其中包括解决家庭送孩子的实际困难。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严格落实教育部要求的上课时间的同时,各校将按照往常的时间敞开校门,为家长送孩子提供便利。
在推进这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学校方面,要按照原来的时间开门,同时安排好孩子到校以后到正式上课的这段时间。家长方面,尽可能地把上班时间调整好。社会方面,希望用人单位能够理解和关怀有接送孩子需求的职工,在管理措施上体现弹性。
参加课后服务是否必须到5:30?一周五天必须每天都要参加吗?
课后服务如何安排?
我们要求学校提供覆盖周一至周五、下午3:30到5:30时段的课后服务,但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到下午5:30或者每天都要参加课后服务。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多元需求,学校在课后服务活动供给上也力求做到多元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愿参加,不强制要求必须参加。
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引进其他学校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让孩子见到更多老师,享受到更多综合类、学科类、体育类的课程服务。
新学期教师开始交流轮岗,有没有给学校带来一些明显的变化?
教师轮岗有何成效?
我们对这一轮的交流轮岗更加注重的是后期的作用和效益的发挥。虽然开学刚刚两周时间,但我们在追踪的过程中已经看到,轮岗教师在教研组的活动质量和对作业的研究质量上,已经显现出可喜的效果。比如老师们在年级组的例会和教研组的活动中,积极调整教学结构,注入全新的课堂教学要素和内容。再如,老师带来的作业设计方案,运用了不同的作业素材和作业载体,让很多孩子明显感觉到作业量少了,大多在学校里就能够完成。
同时,我们要求交流轮岗的老师把重点任务放在如何打通课内教学和课后“三点半”的学科辅导,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课内作业总量少了,但难度和对能力的要求尺度可能有所提升,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老师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作业“少了”,怎么检验和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学习质量如何保障?
在落实“双减”过程中,对作业的要求是“减量提质”:减去那些机械、重复、无效的“繁难偏怪”作业,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让所留的作业具有诊断和学情分析的功能,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提高作业质量,需要提升学校整体的教研质量,同时也离不开家校良好互动。作为家长,可以通过和科任老师充分沟通,掌握孩子学习情况,了解各科作业结构和完成时间,针对孩子的薄弱项,请老师给出专业建议。
我们反对“一刀切”或者简单地把时间交给某个培训载体,这样其实效率不高,孩子也未必能够获得很好的效益。因此,老师和家长基于孩子自身特点的沟通极为关键。(郭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