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葫芦如何成为引发学习变革的“宝”?围绕葫芦的文化怎样变成育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管宁实验小学变葫芦为宝,确立了“葫芦文化·生长教育”,构建起“宝葫芦”项目化学习课程体系,以此撬动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研究,推动学校教学方式改进,深化育人实践。
构架项目化学习课程体系
“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民俗学家钟敬文这样解读葫芦的价值。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看,葫芦不仅有可食用又可作为工具的实用价值,有在民间艺术中的广泛应用,还有作为古代神话、文献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福禄吉祥”追求的特殊内涵。
围绕葫芦文化开展项目化学习,我们构建起涉及自然、社会和自我层面的“劳动之果”“课堂之果”“个性发展之果”综合育人课程体系。
基于情境的项目化学习。真实情境是项目化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学校利用校园里的一方菜地,大量种植葫芦,并基于葫芦园情境开发了“葫芦园植物和伴生种植的探索”“食用葫芦和文玩葫芦的对比研究”等多个学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葫芦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个性化融合。
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许多教师成长于传统教学之中,工作时又习惯于延续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能否以项目化学习作为撬动教学变革的“药引”?为此,学校开发了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并将“运用STEAM思维,重视学科综合性学习”写入评课标准。例如在语文项目化学习中,以“真实问题,一路驱动”“深度学习,一路合作”“成果分享,一路笔记,一路评价”为要义,先后组织了“四大名著”项目化学习、由单元主题生成常态化合作学习、公开研讨活动;音乐课则整合“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让学生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演绎,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基于生活的项目化学习。“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是重要的节气。学校据此在四季举办“诗颂会”,师生人人参与,诵读传统文化经典,领略传统节气之美。另外还组织“葫芦娃红领巾学院”活动,整合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开展游学、名士阅读等项目化学习。丰富多彩的活动,保证学生一年四季,季季有收获。
拓展项目化学习的场域
如果项目化学习仅仅局限在教室或者校园,显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伴随着我们对项目化学习的认识,对于教育实践的融合,不断拓宽学习场域,形成了多类型场域下项目化学习的新样态。
独立场域开发下的项目化学习。学校里,“管宁广场”“管宁墅园”“管宁大道”三处是主要的项目化学习场域。“管宁广场”包括“管宁堂书楼、朗读亭、海报厅、人字墙、厚德墙、项目化学习成果展厅”等;“管宁墅园”包括“名士悦读长廊、名士长廊、滨水公园”等;“管宁大道”有“国学亭、祁彪佳公园、智园、木莲创客、小气象站、宝葫芦足球俱乐部、葫芦园、立体种植”等。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条件,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每一个场域支持相应的项目学习。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建设了青少年宫、柯桥区图书馆、毅腾足球俱乐部、管宁霞园、柯岩名仕苑、绍兴名士馆、夏履生态景观、大小板胡等课程实践基地。
移动场域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管宁霞园”“管宁桥”位于学校东两公里处,是后人为纪念被誉为“三国第一人”的管宁而建。管宁自幼饱读诗书,一生淡泊名利,留有“管宁割席”等美谈。游学于此,阅读相关故事,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名士之厚德怎么传承?学校用“管宁”命名用意何在?如何争做“越乡小名士”?这样的思考启发着学习活动向纵深推进。
“鉴湖越台名士乡”,那么绍兴名士有多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访“绍兴名士馆”“柯岩名仕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采访居民,整理资料,动笔日记,开展“名士悦读”活动,写下最真实的感受,在校园内的“名士长廊”和“管宁墅园”展示,全校师生共享项目化学习成果。
综合性场域支持下的项目化学习。绍兴柯桥、东方山水、古鉴湖、鲁镇、中国轻纺城等都是本地重要的研学基地,学校的“军事课程”“印染坊”“绍兴黄酒”“鲁迅研究”“水环境问题与治理”“面料花样设计”等项目化学习便在这里开展,实现因地制宜,一年两季的研学活动,汇聚实践成果,编辑报纸,在公众号发表,记录下每一名学生可贵的感悟和发现,实现综合场域支持下的项目化学习。
形成项目化学习“葫芦文化”
学校的“葫芦文化”如何转化为学习课程?“宝葫芦”到底应该怎样开发?一系列“葫芦”项目逐渐变成教育实践开展起来。
种葫芦——劳动教育的“土地情结”。近年来,学校劳动教育大多停留在作业形式的“家务劳动”,校内的“打扫卫生”和家庭“做糕点”等简单劳动。但核心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土地。校园里的一方菜地成为珍贵的教育平台,其重要性不亚于一间装备齐全的多功能教室。学校最终选择种植葫芦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的结果:学生对葫芦的熟识度高,葫芦生长季节性明显,课程生发度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葫芦适宜盆栽的特性使大面积种植和全员参与成为可能。于是,种葫芦的劳动教育成为学校人人参与的“时尚”。
挂葫芦——环境文化的“艺术、梦想和创意”。“挂”体现于学校班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厅文化的建设。用葫芦做班牌,刻上班级的行动口号和独特图案。用编织、绘画、剪纸、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呈现葫芦的自然之美,组织“葫芦节”,增添校园生活的乐趣。学校的艺术特色、学生的理想愿景,通过“葫芦文化厅”的布置和更新都得以充分展现。
读葫芦——课堂教学变革的“葫芦关键词”。“学什么”和“怎么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研读葫芦文化,我们关注到“依样画葫芦”“按下葫芦浮起瓢”“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葫芦虽小藏天地”等与葫芦相关的俗语典故的教育学意义,据此激发研究兴趣,增强学本意识,改革课堂教学。
“依样画葫芦”重点是“画”,即实践性。课堂上,教师提供高质量的示范并发挥学生“小老师”的榜样作用,把教材视作一个典例,模仿学习,学出模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指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及从“葫芦”到“瓢”的创造性思维,这启发我们重视高质量的学习任务设计、常态化的合作学习、生生间的高效互动,让每一节课都有获得感、幸福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追求学习的深度,让学生质疑、问难成为习惯,自主发现与解决焦点问题;“葫芦虽小藏天地”则体现课堂从学科到育人的广度,课程整合拓展,技术赋能,学科之间互通、线上线下联动,从小习惯上抓德育。
育葫芦——“葫芦娃红领巾学院”的个性发展。学校从儿童喜欢的葫芦娃形象中汲取教育学意义,确定为“大写的人,未来的人,个性的人”,成立“葫芦娃红领巾学院”,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内容,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主线,开展“宝葫芦争章”活动,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以校花和校树命名月季花大队、香樟树大队,开发与之对应的“四季生长章”。“葫芦娃红领巾学院”开设的宝葫芦剧场、武术馆等学科拓展性课程,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紧密结合的研究性课程,劳动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实践性课程,成为每个少先队员展示自我、放飞个性、不断进步的争章舞台。
新的一年,学校再出发,推动“增长品格、生长课堂、茁长体育、弘长艺术、丰长劳动、悠长阅读、迅长科技、成长学院”八大课程升级创新,从而形成一股持久旺盛蓬勃向上的生长力。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管宁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