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课老师身上汲取项目式学习灵感

就任深圳盐田区教科院副院长之前,陈尚宝在深圳南山区沙河小学担任了两年多副校长。1959年,广州军区后勤部为了解决边防驻军子女入学,创办了沙河小学,后改由几任农场接续办校。农场办学基础,为这所学校在日趋城市化的标准楼宇中,留存了几分鲜活的田园气息。学校里,一名叫刘舜芝的老师和他栽植的蘑菇首先触发了陈尚宝的项目式思维。

学校基于应用科学的实践教学,将一块农地交给科学课老师刘舜芝管理,刘舜芝带着社团学生在这里进行研究。陈尚宝刚入校时,就被试验田的人工蘑菇和灵芝所吸引,“我一直对地里的蘑菇很感兴趣。”陈尚宝说。

虽然农场中的科学“小景”已给传统课堂带来了生动气象,但陈尚宝还是发现了一些可改进的空间。他提议做智能化的栽培,连接手机来操控温度、湿度。与此同时,他主动联系厂家,给试验田做了智能化的覆盖。

除开技术的外联,陈尚宝还注意到,跨学科学习能真正打开学科的边界,所以他还鼓励刘舜芝老师和另外一位语文老师钟福安进行课程融合,让学生把栽培过程中的所思所得,以作文形式记录下来。彼时,PBL(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广泛认知。陈尚宝之于课程融合的想法,在逐渐趋近于项目式学习的理念。

2016年,陈尚宝到任盐田区教科院。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他仍旧关心实际的课程教学。在同年九月去往深圳市盐田区梅沙小学教学视导的过程中,陈尚宝又在姚毅锋老师的科学课上,有了新的启发。

梅沙小学校外有一片人工湖湿地,出于教学的便利,姚老师经常带学生们来这里认识植物的特性和种类。虽然老师或许只是出于对环境偶然的利用,但在陈尚宝看来,这种动态的创新学习已具备了项目式学习的基础。

“在我们的观察中,还看到有些孩子不仅在学习植物本身的科学知识,他们还会将植物写下来、画下来。”于是陈尚宝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传输给姚毅锋,希望他能够结合更多学科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平日里,只要读到和项目式学习有关的文章,陈尚宝都会转发给姚毅锋。“一开始,姚老师虽然对项目式学习的认知比较模糊,但他非常愿意学习,他能把理论的东西吸收进来,再与他的教学相结合,而且还能够想办法形成自己的可操作的范式。”

当陈尚宝再度视导梅沙小学时,他在姚毅锋的课堂上见到了曾经的设想。姚毅锋的科学课变成了一门跨学科的整合课程,课堂上汇聚了语文、数学、美术等任课老师,他们分别用学科知识去延展学生对于植物的认知。比如数学教授测量知识,语文设定主题引导学生联想,美术注重提升绘画技巧等。学生们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课题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目式学习可谓初见雏形。

以点带面,促盐田区项目式学习全局发展

基于整合式课程的深入,姚毅锋开始规划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流程,并作为盐田区最早的基本模式推广至其他学校,梅沙小学因此也被作为“典型样本校”。除了梅沙小学以外,乐群实验小学也被纳入试行范围。从两所学校的整合式课程起步,盐田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逐渐有了起色。

2017年,盐田区教科院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达成共识,一起助推智慧教育项目的落地。年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来盐田区调研指导,在商讨如何结合盐田特色来确定会议主题时,陈尚宝提出以“项目式学习”为突破口,这个提议让王素感到惊讶。因为在当时,国内还鲜有一个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式学习,而盐田敢于将项目式学习作为会议主题,说明已经“胸有成竹”。

针对会议主题,盐田区教科院对全区各中小学发出了号召,各校通过自身特色来申报项目式学习案例,“全区各个学校都很积极,甚至一些幼儿园也提交了方案,最终我们选择了六所学校。梅沙小学是其一,另外还有盐田高级中学,它有一个名为‘未来梦工场’的四百多平米的未来教室空间,这在当时的王素主任看来,也是特别震撼的。还有一所新建学校云海学校,王素主任提出将教育戏剧项目引入该校,我们对此也非常认同。”

次年,2018新时代未来教育与项目式学习高级研讨会在深圳召开,这次研讨会汇集国内外教育专家,包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沈军、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Frank Locker博士、芬兰Startup High School创办人Pekka Peura、英国Gaia科技公司区域总监Zishan Sheikh等STEM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

与会成员还观摩了盐田区六所代表学校的项目式学习专题工作坊,包括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探·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TCI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的成果、盐田高级中学《基于STEM课程理念的创客空间建构与实践》的课程实施过程、盐田区云海学校《“幸福盐田,云海有戏”教育戏剧应用于未来教育》等。

2018年,在“第二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上,盐田区高级中学、盐田区云海学校入选全国首批“STEM教育领航学校”。王素说,“你们这么小的区,有两所学校入选,了不起!”陈尚宝深感自豪。

在全区项目式学习的推进过程中,盐田区教科院结合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它们量身定做了可实践的范式。

陈尚宝和他的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在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学生比例中,公务员子女比较多。当时盐田外国语小学校长王蓉在学校提出了“行思课堂”的教育理念,她倡导学生要在行走中学习。盐田区教科院请来相关专家,专门针对“行思课堂”做项目式指导,形成了一学期一月的“项目季”。“这个项目季就是带学生在市周边的社区以小组行走。在行走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给区政府提建议’这样一个类似于人大代表议案和提案的成果。”

前不久,陈尚宝再到盐田外国语小学参加今年的项目季活动,他发现孩子们和从前相比,已有了较大改变。除了对流程更加熟悉之外,对问题的发现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们分别去到周边的菜市场、海滨栈道、游乐园等地。发现了许多不合理的设计,并且提出了积极的改进建议。”

参与活动过程中,陈尚宝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很多项目式学习并没有和学科进行深入的结合。他和化学教研员申燕博士商量,在初中化学课上率先进行改革探索,形成了基于学科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流程,并让云海学校的化学老师进行试点教学,效果非常好。后来这个案例还发表在核心期刊《化学教学》上。之后盐田区教科院开始在物理、生物、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大力开展基于学科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形成了60多节优质课例。2018年6月,申请的“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学习区域实践模式研究”的课题,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当年教育部重点课题,他带领团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

发展新样态教育,打造盐田专属ASR-PBL模式

2019年,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与中国教科院共同举办了“新样态学校学术年会暨盐田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让项目式学习、STEM教育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下有了全新的升级。彼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盐田区项目式学习已有了较为成熟的风貌。

通过进行学术研究和听取学科专家建议,陈尚宝和他的研究团队基于盐田特色,把项目式学习重新划分了三个层面:一个是基于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二是基于情境的项目式学习、三是基于真实生活的项目式学习。盐田区将这种模式重新命名为“推进项目式学习的ASR-PBL模式”。选取英文单词“学术(Academic)、情境(Scenario)、真实生活(Real life)”的首字母重新与PBL组合而成。

“我们总结梳理出了不同类型的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和操作模式。”陈尚宝说。在这三种模型中,“真实生活的模型”较为完备,陈尚宝在很多会议上称它为3SE模型,3SE涵盖了项目式学习和STEM教育的基本环节:第一步是情景导入(Scenario),这是开展项目前的准备工作。情景导入可以通过视频、故事、老师设计的情景引出主题。

第二步是职业体验(Experience),“为什么要强调职业体验呢?我觉得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从小对某种职业有初步的了解,他从小要有生涯的规划。”。陈尚宝介绍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个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

“例如盐田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正在做沙头角鱼灯舞项目的研究,我们把鱼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到学校做职业分享,或者他们把孩子带到沙头角鱼灯舞的博物馆去听博物馆员的讲解,现场做一个鱼灯舞的编织,这也是一种职业体验。”

第三步是科学探究(Science),就是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融入科学原理和方法,拿鱼灯舞举例,科学的介入就是要关注它的材质,如何改良,怎么样才能更轻便,这里面既有数学知识,还有中学才会接触的力学等原理。

第四步是工程制作(Engineering),这个步骤体现出STEM教育的理念,STEM教育和项目学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个环节。STEM教育所倡导的工程设计思维,需要通过工程制作体现出来并渗透进去。

考虑到工程设计的难度,盐田区教科院把这项环节与拔尖优秀创新人才挂钩,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指导,包括人工智能和编程类课程的开设。比如沙头角鱼灯舞最终要通过电子皮影戏的方式来呈现,再比如图书馆保卫计划项目都需要物联网测试,即时监测教室图书馆的湿度、温度等,再用传感器传到管理员的手机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参与学习如何进行工程搭建等一些更复杂的项目。

另外,3SE模型还包括汇报展示(Showcase)、评价反思(Evaluation)这两个环节。陈尚宝主编的《基于3SE模型的中小学STEM教育探索》已于2020年出版。

在盐田区教科院,不仅有区域层面的专家组成的“三人核心小组”,还有一个专门分管各校的实施团队和跨学科学习群,并通过小程序搭建了资料共享平台,以此作为专业引领。

百花齐放,项目式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2020年,芬兰LUMA中心国际StarT项目评选组委会传来喜讯: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的《图书馆保卫计划》入围全球学生项目前十名;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的《壹海城游乐设施安全提升——“秋千的保护罩”》获得组委会首次设立的特别认可荣誉奖。

据媒体报道,StarT项目评选由芬兰LUMA中心组织举办,每年一次,设立学生项目和教师实践两种类别,旨在全球推广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组织共同分享其跨学科的科学、技术或数学相关项目。

继2019年深圳市盐田区有三个项目被选送到芬兰参加2019年全球项目评选后,2020年又有四个项目被选送,占据中国区选送项目的一半。媒体称,该荣誉的获得,标志着盐田区项目式学习进入2.0时代。

回顾深圳市盐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与盐田区教育科学院的学术研究密不可分,更是盐田区域教育大局规划和整体推进的硕果。

2017年10月,盐田区教育局出台了《盐田区教育局整体推进“课堂革命”的改革指南》,率先从区域层面提出整体推进“课堂革命”,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2018年7月,陈尚宝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区域实践研究》获批立项,该课题紧扣当前国际前沿教育改革热点,以推进跨学科学习模式区域实践为主要任务,将课题研究与工作推动有机融合,成为区域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有力抓手。

在教育部重点课题的专业引领下,盐田区教科院经过系统研究与梳理,于2019年4月在“新样态学校2019学术年会暨盐田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重磅发布《让学习更真实地发生——深圳市盐田区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变革行动方案》白皮书。在该白皮书中,提出了“基于体验的学习”“基于表达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创造的学习”五大类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22种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类型和案例成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重要参考。

更有意义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项目式学习研究团队及时率先在全国推出“家庭项目式学习六步曲”活动指引,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认可。为了让各学段学生的学习更真实地发生,并有效打通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桥梁,促进教改向深水区推进,盐田区教科院在总结梳理前期推进项目式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推出《基于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2.0课程建设方案》。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盐田区组织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发以“美好盐田(人文盐田、山海盐田、港口盐田、创意盐田)”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将生活与教育进行了有机融合。“美好盐田”正在成为盐田区项目式学习的品牌项目。

2020年8月27日,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学生唐珩越收到了钟南山院士的回信:“收到你的来信,这不仅是对我,更是对我国全体医务人员在抗疫斗争中作出的贡献的赞美。希望同学们多问‘为什么’,保持好奇心,努力求创新。”

钟南山院士回信的背后,是深圳市盐田区项目式学习的优秀成果。田心小学学生唐珩越的该项成果不仅入选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区域实践研究》优质案例,还被课题组制作成为深圳市盐田区家庭项目式学习可视化课程资源。

在深圳盐田,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以课程滋润学生,以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据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院长李天才介绍,项目式学习进入2.0时代,盐田区教科院将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分段推进项目式学习,每个学段根据学段特点提出不同主题和操作模式,幼儿园和小学主要结合盐田区域特色资源,开展以“美好盐田”为主题的全区性项目式学习。中学将依托国家课程,开发基于学科整合的项目式学习课例。

盐田区项目式学习进入开花结果与成果推广阶段,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区域实践研究》,构建了基于区域资源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引领全区22所校(园)开发30多个具有校本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案例,研发系列适合3-15岁孩子的家庭项目式学习案例。30个案例在全国项目式学习展评中获一等奖,23个案例在广东省项目式学习案例和STEM教育资源评选中获奖;在《人民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系列著作3部;受邀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讲座20多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等合作举办了5场项目式学习主题的大型高端研讨会。盐田区成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批“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区”;项目被南方日报社授予“深圳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项目”等。中国网、中国教师报等媒体相继报道。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陈如平副主任认为“盐田区的项目式学习探索表明,研究不仅有价值,而且创新,并终将会获得预期的办学育人成效。”

“我们是面向未来去培养孩子的,即让每个孩子都具备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和学习方式。”陈尚宝说,盐田区正在着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在酝酿出台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配套文件,以项目式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来推动全面、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美好盐田,未来可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