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潍坊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
这是继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之后,潍坊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展的又一项试点工作。
试点,一向是潍坊教师队伍改革浪尖扬帆的重要支点。基于此,潍坊打出了“师德考核、职称改革、县管校聘、层级发展、绩效激励”一整套系统有力的“明白拳”。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杜全平把背后的核心思想凝练为一句话:“先人后事,放管服并重,学校的事情学校说了算,教师的事情教师商量着办。”
因此,潍坊的教师队伍整体生机勃勃;也因此,潍坊涌现出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国家“万人计划”等一大批“国字号”好老师。
权限下放,一校一方案
2020年,“齐鲁名校长”汤善香交流到潍坊高新区双语学校担任校长,一年内她顺利完成了这所学校的“民转公”,并将参与筹建的智谷学校交到新校长手里。不管如何轮岗,不管到哪所学校,潍坊的校长们都有信心把学校办好,信心从哪里来?
“先改校长,再改教师。”杜全平将其归因于潍坊改革的战略。许多到潍坊参加培训学习、考察交流的教育工作者感慨于此:先改校长?多难啊!
“很难,但很有价值。我们改校长,是为了给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校长有更多办法激发教师,走专家办学之路。”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井光进解释。
针对校长的改革,不是朝夕之举。潍坊从2004年开始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了从后备人才选拔、校长遴选到职级评定、年度考核、职级薪酬等一整套专家办学制度体系。
潍坊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改变的是行政级别、行政化管理模式,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却是一以贯之的。在校长的遴选上,组织、纪检等部门全程参与,教育局党组会议集体研究,充分体现了“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在办学中,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完善重大事项党委研究前置等一系列制度机制,确保办学是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潍坊把对副校长的提名权,对中层干部、教职工的人事聘任权放给了学校。同时,还将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绩效工资发放等调动积极性的教师管理权,高中招生、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进度安排、学生评价等教学管理权,全部还给了学校。
如何确保校长具有用好权的能力和素养?
从2019年起,潍坊对全体校长实施了“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和“校长领军人才培育”培训工程,聚焦校长在从严治党、现代治理、团队建设、课程领导、资源整合、改革创新、自我发展七方面的关键能力,通过13项任务清单,进行有重点的培训和课题研究,每年还进行一次治校育人成果展示。
校长的成长也需要目标激励,潍坊每4年进行一次特级校长评选和校长职级评定,既引导校长遵循规律办学,又激发校长追求教育理想的动力,为教育家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和机遇。
不光重视“这一批”,还想着“下一批”。潍坊每年组织实施“未来教育家”治校方略路演,让有治校办学潜力的优秀后备人才同台竞技、互学互鉴,为走上校长岗位做好准备。当前潍坊已先后走出35名“齐鲁名校长”,仅高新区的22所中小学就有5位校长获评“齐鲁名校长”。
权限下放给学校,对教师发展有啥好处?
“先改校长,才有后面的‘一校一方案’。”杜全平说,潍坊的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改革、专业层级认定等关系教师的重大举措,最后都通过“一校一方案”自主实施。而成长起来的校长们就成了这些重大改革的引领者。
潍坊广文中学的做法具有代表性:学校用自主权修订了职称竞聘方案,破解了10年没有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老大难问题,中级参评人数由学校基于实际需要设岗申报,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也在教师中获得了高满意度,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融合思维,构建“大体系”
潍坊规定“学校的事情学校说了算”,也规定“教师的事情教师商量着办”。放权但不放手,有效避免了“一放就乱”。
针对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潍坊市教育局有一个硬性要求:85%以上教师满意通过后再实施。
2021年起,潍坊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定编制、定岗位、定绩效,聘层级、聘岗位、聘职称,评师德、评业绩、评专业”的教师队伍“三定三聘三评”改革,明确要求在绩效工资上向教学一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倾斜;结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在职称评定、特级教师和名师推选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倾斜。
本着民主协商、双向选择的原则,潍坊连续推进6轮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累计完成校内聘任30.1万人次,跨校竞聘2.1万人次,城区向农村流动6705人次。学校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相适”,教师通过自主选择、跨校竞聘,也可以寻找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缘于“县管校聘”,青州市益都师范附小副校长冀颖带领5名骨干教师轮岗到距离城区30多公里,教育薄弱、学生流失严重的五育校区,很快学校就实现了良性转化:学生数量从原来的80人增至180多人,回流生源逐年增加,综合考核成绩由学区垫底升至中上游水平,校区家长们满意度非常高。
面对一些关系重大而又容易被学校忽视的问题,潍坊市教育局大力攻关。比如,针对师德师风问题,潍坊设有师德考核制度,建立了覆盖全市9.6万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考核电子信息库,师德等次与学校办学满意度挂钩,职称竞聘、评先树优、教学成果奖励等一律在此库中进行师德“前置审核”,非“优秀”等次“一票否优”。
“因为一开始就跟我们明确了考核导向,我们清楚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和职业素养担当,所以我们很认同,也愿意主动去拿这些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潍坊市实验小学教师张波说。
融合性思维方式也体现在潍坊教育体制机制难点问题的破解上。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人社局管进人、职称、工资待遇,编办管编制,财政局管发钱,教育局管业务。”井光进对此深有体会,“如果不融合协同,教育局一家肯定很难推进。”
潍坊经济并不发达,却能做到义务教育经费有增量、普通高中有超工作量经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县管校聘”改革、教师人事综合改革等工作能持续走向深入……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不可或缺。
那么,潍坊市教育局是如何推动与市政府各部门之间、与各县市区教育局之间协同用力的?
潍坊市教育局人事人才科科长徐媛媛介绍,潍坊市每年对县市区开展一次教育综合督导,2001年起先后建立了督导方案调研论证、互联网过程公开、结果刚性使用、问题追踪整改等17项制度,从党委、政府层面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1年,潍坊又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发展教育职责清单》,对教师减负、编制保障、绩效工资等进行明确规定,将教育重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市委巡察和政府审计。
大市范围内,各区县生源增减不一,潍坊在落实山东省“退补相当”编制政策的基础上探索跨区县调整的“全市统筹”,但如何获得县市区政府配合?
潍坊市教育局推动建立了一项通报制度,专门通报县市区党委、政府“一把手”为教育解决问题的情况,一下子就把各区县党委、政府的积极性转化到了办教育上来。不仅解决了跨区县协调问题,潍坊市教育局还因此在各县市区政府的年底满意度调查中获得了最高评价。
成就教师,一人一“跑道”
袁丽是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尤爱戏剧表演。学校帮助她挖掘音乐特长、把戏剧融入语文教学,市、县教研部门多次为她召开语文戏剧教学推介会,助其凝练出“语文戏剧化教学法”。在学生得益、家长赞誉的同时,她也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第四批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
“我们怎样对待教师,决定了教师会怎样对待学生。”这是挂在井光进嘴上的口头禅。潍坊市教育局始终坚持“教师第一”的理念,把解放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作为头等大事。
除了职称、绩效,每年的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和青年教改先锋推选,每三年一次的市特级教师推选等之外,潍坊市还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晋级通道。2016年,潍坊市教育局根据教师任职年限、专业能力、育人业绩等因素,分别设置新入职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导师型教师5级分布与标准。教师申报、学校认定,建立教师层级发展数据库,将教师基本情况、培训成长等档案实现实时更新、查询、调取。
潍坊市实验学校课程资源处副主任倪艳君说:“这让教师清晰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及目标,一人一跑道的局面已然形成。”
针对教师成长,潍坊建立起了分级负责、课程研发、校本培训、绩效评价、学分管理、经费保障6项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菜单式”培训课程,将教师培训学分与绩效考核、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挂钩,实现校长(园长)、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主任)、乡村青年教师培训全覆盖。
自2021年开始,潍坊市级财政每年单列经费对全市遴选的81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和100名优秀校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为期3年的培养培训。
当然,教研员是教师的日常导师,水平必须确保。潍坊从优秀校长、教职工中选拔研究员,建立教研机构与学校双向交流轮岗、任职制度,并通过三年一周期的教研能力提升研修计划,持续提升教研员指导能力。
受益于此,临朐县教育科学研究院“90后”高中美术教研员刘敏莹迅速成长为全市美术骨干教师,多次带团队在国家级美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0年,为了更常态化、更精准地支持乡村教师,潍坊建立了教研员包靠乡村学校制度,每位教研员定期下乡送课教研,构建起了市县校一体、学科教师全覆盖的教研大格局。
更让乡村教师感受强烈的是,为解决乡村教师居住偏远、存在安全隐患、交流不便等问题,潍坊市教育局实施乡村青年教师安居工程,按照每两人一间的标准,投资3431万元新建周转宿舍626套。
如今,人工智能也将成为潍坊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推手,潍坊已建立起专班推进、专家智库、课题研究、成果推介机制,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5处创新先行区和30所学校先行先试,确立了加快推进教师研训应用提升、创新教师“云上”培养、建设教师大数据应用和分析中心等十大任务和20个重点项目,以先进技术为教师赋能减负,深化教师评价改革。
这样一来,一个与时俱进、系统融合、绿色生态、包容性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师发展体系构建起来。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