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景应忠)“自从县里把我家田土里栽种的蔬菜作为学校食堂的订购蔬菜后,我们夫妻俩从去年起就不再外出务工,也能照顾在校读书的孩子。”近日,记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采访时,不少家长告诉记者,受益于县里的“校农结合”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从自家的田土里刨到“希望”。
据悉,黄平县不少居民外出务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2021年春季学期起,县里决定把“校农结合”与减少留守儿童、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在旧州、翁坪、浪洞、谷陇和上塘等11个乡镇实施从“要我种(养)”到“我要种(养)”乡村振兴工程,引导农户就地发展种植养殖业。
“我们家栽种的蔬菜有辣椒、白菜、萝卜、洋芋(马铃薯)以及油菜等。虽然与在外面务工相比,收入有一定差距,但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心里踏实!”上塘镇紫云村村民简永洁表示,早些年一直在江浙一带打工,后来和县里的学生营养餐配送公司达成了定向采购协议。
黄平县还积极引导有经济头脑的老百姓建“小作坊”,对县里农业合作社生产的油菜籽、辣椒、大豆等进行加工。黄平县教科局营养办主任王成钦表示,目前全县共有包括米粉、豆腐、菜油、糟辣椒加工以及豆芽培植生产的学生营养餐食品半成品加工“小作坊”5家,营养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吃到嘴里的食品绿色安全。
“通过‘公司+作坊(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种养殖’和‘学校定量下单+作坊(合作社)规模生产+公司统一加工配送+产品安全监测+学校食堂签收’安全闭环管理,带动了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还保证了学生食堂食品采购过程透明安全。”黄平县教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兴国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