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双减”政策势在必行,转型成为众多教培机构最关心的议题。面对现实,教培行业从业人员意识到,必须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体验,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挖掘新的教育赛道,让行业走向合规化和信息化。

8月24日,有赞教育“教育者说”教培机构转型助力系列直播首期上线。当晚,有赞教育黄晓鸣和睿艺创始人刘芮依分别做客直播间,深度探讨了在“双减”政策之下,教培机构转型的危与机。

在直播中,黄晓鸣和刘芮依分享了K12机构的转型建议及避坑指南。

认清形势 “双减”政策之下教培机构转型要快

黄晓鸣表示,从政策内容层面来看,这次政策对教培机构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第一,资金方面,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

第二,培训内容方面会加强监管,比如校外培训机构每次招生前须向教育部门报备招生简章、课程内容、教师资质、收费情况等事项。

第三,管理方面,以后培训广告会被严格管控,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黄晓鸣分析:“从saas服务商的视角来看,这些影响的背后,至少隐藏着两个转型的重要机会。”

一方面,资金监管背后隐含的趋势其实是教育行业合规化,这意味着教培机构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比如,教培机构学员信息、销客数据等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可查询、可追溯,这是支持资金监管政策落地的强有力保障。因此,这也会成为教培机构转型的一个重要侧面。

另一方面,限制教育培训机构广告宣传的途径,从saas服务商的角度来说,这会倒逼教培机构的经营模式发生巨大转变。从原来的“流量模式”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的“私域运营模式”,经营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培机构的组织结构、团队形态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要同时满足教培机构合规化、信息化,以及私域经营的需求,其实对教育SaaS服务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助力机构机构解决全链路经营难题。

当下,很多教育机构存在多个系统工具并存问题,相互之间信息割裂,打通和融合难度大。对此,有赞教育选择与与校管家的战略合作,有赞教育的产品优势在于招生营销、私域运营,而校管家在教务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方面有着多年的口碑累积。双方将在产品端的强强联合、数据打通,将帮助教培机构实现两套系统的「课程通、物品通、学员通、客户通、营销通」,加速实现教培机构系统的「一体化」。

而从政策执行层面上来说,此次“双减”是一个长期性的治理工程。政府各个部门各司其责,教育部负责统筹规划、网信部分负责舆论引导、民政部门负责学科培训登记、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收费监督、银行部门负责收费的风险管控等。

最后,黄晓鸣总结,从国家发展的战略上来看,“双减”必然会快速推进,教培机构应摒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

“对于大部分教培机构而言,留给他们转型的时间并不多,甚至可能不到一年。因此,机构转型的动作一定要快。”

成本增加 K12教培机构的三种现状

对于教培行业来说,改革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新政策之下,教培机构可能会增加30%的成本。”黄晓鸣分析,“过去一周七天都可以上课,而双减政策之下,机构只能在周中的时间上课,甚至不包括晚上,因此培训时间大约缩短了70%。这意味着,第一,场地成本增加了。第二,教师成本增加了。”

据了解,“双减”政策公布后,有赞教育运营团队接到了大量的学科类/语培类客户咨询。“我们发现,K12的教培机构中呈现出三种分布。”

第一种,变革之前就已经开始培育第二产业,包括做阅读培训、口才训练以及双语戏剧课程等,这类机构在内容、服务体系上转型难度相对较小。此外,它们的教学管理、机构经营管理都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储备。比如,提早做OMO的布局,通过在线化教学等方式来继续服务等。

第二种,对转型持观望态度,以素质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一方面,各地的细则还没出台,它们在出现新空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类机构转型方向充满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盘点自身的优势、资源,评估转型难度。“它们也希望借助一些权威平台的力量,找到异业合作等轻便一些的转型方案。”

第三种类型的机构则较为悲观,它们过去经营单一、教育质量相对不高,再加上财务、人力等高昂的成本让转型变得比较困难。

对这类机构,黄晓鸣建议:“其实,如果服务、教学质量比较到位,家长黏性好,大可不必这么早放弃自己精心经营的客群。只要家长提升孩子素养的需求还在,那么就有机会。”

把握好转型的两种模式 引进优质项目

从大方向上看,教育部给出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路子指导,一共有7个方向,分别是:校内教育、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对外开放。

面对机构转型的困惑,黄晓鸣也从saas服务商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机构转型可以分为两条路走:半转型和全转型。”

前不久,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刘林会长提出过“混业”过渡,即半转型模式。周中开展学科辅导,在政策合规之下,周末引进素质类的课程或者托管班级活动,形成平时做学科教育,周末和假期做素质教育的“混合业态”发展模式。比如,开发短途的研学项目、口才课程、阅读课程、科学实验、视觉传达、影像故事等课程。

同时,黄晓鸣强调:“对于想要进入素质教育赛道的机构来说,一定要慎重,因为素质教育和学科类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难点就是师资培训,素质教育老师的共情能力、引导能力、激发能力、对于时间的把控能力,这些要求都比对学科老师的要求高很多。”

第二条路径是全转型,但黄晓鸣认为,在班型设计、老师培训、薪酬架构、内容设计,还有细节的运营管理上,素质教育与学科类教育都有比较大的差异,靠机构一己之力进行全转型,对于大部分机构来说是很困难的。

黄晓鸣表示:“对于走全转型之路的机构,我有两条建议。”

一是做好家长的安抚,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家长的需求,尽力提供让家长、学员满意的方案。

二是评估是否做一些优质项目的引进等动作,用优质项目来维系好自己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客群。

找准素质教育的细分赛道 借鉴成功的转型经验

在“双减”政策之下,引进素质类课程、向素质教育赛道转型成为很多大型机构必然的选择。睿艺创始人刘芮依认为,学科类教培机构在向素质教育培训转型过程,会遇到两个大问题。

首先在需求上,素质教育并不是刚需性的教育产品,家长更多围绕文化课来补习;其次在分类上,素质教育包括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早幼教等等。这样的属性也决定了素质教育不是一个立马见成效的教学模式,所以和学科类教培在课程设计和运营管理上有很大不同。

刘芮依认为,在美术、体育、阅读馆、综合体等四大素质教育的门类中,美术门类是k12教育最方便转型的门类。

在美术这一素质教育赛道上,从政策层面上来说,它可以作为很好的校内教育的补充;从自身品类来说,它的学科标准是固定化的,同时教育师资供给也稳定。这就给K12教育的转型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另外,在阅读这一门类中,有些机构的转型之举就可以作为借鉴。比如之前有一家阅读馆是专门做英文绘本的,它目前不仅扩充了中文绘本,还把教室和地面变成可视化的内容等场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阅读的魅力;在运营上升级为会员制。

目前来看,教培行业的改革局面不甚明朗,但是在“危机”中有准备的人定能脱颖而出,成功实现转型,所有的经验都来源于坚持和努力,在教育行业尤其如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