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求职季,既要就业,还要“高质量就业”,是各个大学努力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以服务国家需要为导向,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人民大学学生就业工作主要做到了“四个强化”。
“首先就是强化责任担当、完善工作机制。”张东刚说,人民大学积极分析研判就业形势和特点,健全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探索建立就业情况评价指标体系,以多元协商、客观评价、动态调整为原则,积极构建以招生促进就业、将就业反馈给招生的联动机制。
“其次是强化就业育人、引导基层就业,健全基层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张东刚进一步表示,人民大学突出就业育人导向,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通过“宣传—选拔—培养—成长”,探索完善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奉献国家、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工作理念,实施“青年选调生成长成才计划”,关心关爱毕业生成长,为基层就业校友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再次是强化供需对接、拓宽就业渠道,搭建立体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张东刚告诉记者,人民大学举办了多场线上招聘活动,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个性化订阅,提升人岗匹配精确度,同时积极参与各地人才交流活动,不断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
“最后是强化就业服务、注重精准帮扶,推动实现科学有效靶向指导。”张东刚说,人民大学立足学校实际,对就业指导活动进行优化调整,打造以校内“十大系列品牌”活动为主,校院联动,涵盖各年级、各学历层次的就业指导活动体系。梳理掌握特殊群体毕业生情况,分类建立就业档案和帮扶台账,督促学院实行“包干到人”,按照“一人一案”“一生一策”,实行“经济上帮扶、信息上关注、心理上疏导”三位一体扶持措施,努力推动特殊群体毕业生充分就业。
张东刚表示,建校80余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为理想而建、因信仰而兴、循梦想而行,积淀形成的办学底色和精神特质,教育引导师生锚定信仰、笃定信念、坚定信心。因此,从育人到就业,是寻梦的过程,也是追寻“初心”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把就业工作纳入学党史的长效活动当中,常抓不懈。师生们通过“读原著”“动笔抄”“写批注”“做卡片”等方式原原本本学党史、原汁原味读党史,用细功夫、慢功夫把我们党百年历史的基本事实学清楚、基本脉络弄明白,用党史全面系统地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感悟思想,明大德、立大志、担大任。
“今天,我们在‘红船领航’党员先锋训练营中熔铸信仰,在话剧《陕北公学》中叩问初心,在‘延河讲师团’讲述‘党旗下的思政课’,在‘千人百村’社会实践中‘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在接力扶贫支教中点亮‘雪山下的希望’,不变的是永远澎湃的赤诚本色,传承的是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成员、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任昊晨说,扎根中华大地,叩问理想初心,早已融入了每个人大人的血脉中。(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