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各校积极贯彻落实,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一直困扰教师的负担过重问题更需引起重视。助力教师减负,亟须强化四个治理。
强化源头治理,注重师资配置。“双减”后的教师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强化教师资源配置和供给,迫切需要配套政策扶持,增加课后专职服务人员,从源头治理上为教师减负。近期解决办法,一种是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正规教育教学工作内容,适当增加教师编制,落实教师课后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另一种是政府整体协调委托,学校负责组织对接课后服务机构,具体工作更多由校外人员承担,比如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强化课后服务教师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和专业性。长期解决办法是要做好“双减”后教师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制度,设立专业教师岗和非专业教师岗,前者主要负责教学工作,后者承担课后服务、暑期托管以及其他日常行政工作,从源头上确保教师队伍的充足数量和合理结构。
强化协同治理,统筹社会资源。“双减”之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将重新调整。基于现代教育治理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在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充分发掘社会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建立课后服务的学校、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共同承担机制,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非常重要。通过发挥家庭和社会资源的作用与优势,打造多阵地、多主体、多链条、广聚力、齐参与的“双减”工作新格局,既激活学校教师承担此项服务的意愿,也激发相关方面的力量,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从协同治理上为教师减负。
强化精准治理,加强系统调查。“双减”要取得实效,真正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减负需与学生减负同向而行。放眼世界,日本、英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为减轻教师负担,都建立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系统监测,从调查监测教师工作负担,到明确减负重点,再到减负策略的研究和推行,都有细化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管控举措。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教师工作负担的系统调查机制,也缺乏全国教师工作负担的精准数据。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需要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对教师负担来源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对减负成效和改革方向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为此,应根据“双减”工作的推进重点、阶段目标实行国家年度监测、专项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监测制度,全面摸清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岗位、不同性别教师群体的负担情况,精准界定教师负担的具体来源和表现,为教师减负工作提供精准目标、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策略,形成界定科学、权责清晰、系统治理的教师减负管理制度体系。
强化专业治理,促进教师发展。“双减”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减负提质”,必须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方式,重构师生关系。当前,对于如何科学设计作业、精准化制定学习目标,如何更好对接差异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积极与家长进行高质量有效沟通,都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持。只有从专业治理上为教师发展赋能,为教师减负助力,才能实现“双减”下“教”与“学”方式的真正变革,实现教育提质与升级、转型与超越。
(作者:王晓燕,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