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这样一群孩子,需要老师用更大的包容心、更多的耐心去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他们就是特需儿童。4月20日下午,锦江区开展了以“融合小组促进特需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的策略研讨”为主题的特殊教育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科院附小片区、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承办,成都市锦江区资源中心协办。
通过融合小组课程提高特需儿童对集体生活的适应性,一直是教科院附小片区的研究课题。活动伊始,片区负责人佘珺老师详细介绍了片区融合小组课程的研究历程、开展概况及成效。
首先,各学校为将单纯的同伴支持发展为融合小组课程,在理论和实操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经过分析和讨论,教科院附小片区于2019年确定了以“融合小组活动为途径,促进特需学生幸福感提升”为主题,在各学校开展融合小组课程。经过实践和摸索,片区尝试将融合小组课程开展的主题调整为“融合小组促进学业发展”。通过不断深入地实践和总结,为更贴合特需学生情况,本片区再次对融合小组课程的主题进行了调整。目前,各学校以“融合小组促进特需儿童社交能力提升”为主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开展了不同类型的融合小组课程。经过持续的努力,片区所属各学校均取得了相应成效。
特殊教育任重而道远。开展融合小组课程,首先需要系统全面地认识特需儿童。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对班里的特需儿童进行了个案介绍,通过分析孩子的课堂表现、人际交往、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现状,详细讲述了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情况。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习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怎样与人友好交往的过程。老师们不断思考探索提升特需儿童的社交能力,并以此为课题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融合小组课程,帮助特需儿童学习与他人和睦相处。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的资源老师从融合小组课程设计和实施概况两方面,细致阐述了根据特需儿童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的个性化支持方案;从取得效果和优化调整两方面对今后的工作开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集思广益,方能有大收获;思维碰撞,就能有所获得。在锦江区资源中心曾红老师的带领下,与会老师们围绕建议和意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每个片区的老师都畅所欲言,积极分享宝贵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帮助特需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不仅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更需要专家的指导和支持。锦江区资源中心的曾红老师先就互动讨论环节做了简要总结,并针对“如何对特需儿童的成长进行评价”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紧接着,锦江区教科院的教研员何浪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她谈到,在随班就读工作中,一定要摸规律、抓契机;要加强家校沟通和班科联系;要基于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优势,关注学生困境,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发和设置更多利于特需儿童成长的融合小组课程。
特殊教育需要耐心、细心、爱心,更需要决心、信心。研讨的时光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飞逝。老师们的热情将化作明灯,继续照亮特需儿童的成长之路。愿每一位特需儿童尽情享受集体生活,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李永)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特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