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有31种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开始首次正式招生。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产品设计等专业。

据教育部统计,自2012年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

从近年来本科新增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出,本科新增专业体现了适应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例如,行星科学、智能地球探测、碳储科学与工程、智慧海洋技术、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新专业的设置,均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进行的专业布局;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智慧水利、城市水系统工程、运动与公共健康等新专业,则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同时,本科新增专业体现了高校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新趋势。当前全球正处于由信息化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变的大背景中,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不断催生和迭代出越来越广阔的人才需求空间,这就为与之相关的新专业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智能交互设计、智能测控工程、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智能运输工程等新专业的设置,明显反映出这种新趋势和新需求。

而从高校撤销专业情况来看,被撤销专业多是社会需求不足、特色不明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切实保障的专业。究其原因大体包括:一是专业设置陈旧,未能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毕业生学无用武之地,就业问题突出;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或就业困难,导致专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陷入恶性循环;三是人才培养的软硬条件支撑度不够,包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办学经费短缺、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等。

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显示,2021年度撤销了804个本科专业布点,主要是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2012年以来,教育部支持全国高校增设了1.7万个本科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28%。这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趋势也不断倒逼着高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聚焦内涵建设。

高校本科专业调整反映出,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需求配置这两股力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组合效应,不断丰富着我国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值得注意的是,新设专业和常规专业只是一个相对的划分方式,并无绝对意义上的优劣之分,均需建立在底蕴深厚的培养基础和培养能力之上。

本科招生专业是高校进行本科人才培养的依托和载体。高考并非一考定终身,专业选择也并非一选定终身。为了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的宽口径方式进行本科生的选拔和培养。学生入校后可以根据实际就读情况和自身兴趣进行二次专业选择。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应结合兴趣和需求,在新设专业和传统专业之间进行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7日第2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