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辽宁沈阳市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消息,今年9月开学以来,沈阳共有31名大专院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被骗,其中男性6人,女性25人,平均年龄35岁,被骗金额高达400万元。

冒充客服退款、冒充公检法、刷单、虚假购物、“杀猪盘”,诈骗套路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形色色的诈骗,给受害者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损失,还有精神伤害。不论是“大学女教师被骗270万”的传言,还是“31位老师被骗400万”的新闻,都说明即便是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也可能在风险防范上存在短板与不足,让骗子们有机可乘。

教师群体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互联网也不陌生,为何会沦为诈骗受害者?与不断升级、“成长”的骗术相比,少数教师故步自封、踟蹰不前,风险防范意识和反诈骗能力明显“慢了一拍”;当诈骗套路逾越局限认知,一些教师就在与骗子们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在教师职业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教师的生存生态得到显著改善和优化。尽管如此,不少教师依然谈不上十分富裕,被诈骗不仅会影响教师生活品质和家庭关系,也会影响教师的角色扮演。在反诈骗教育方面给教师“补补课”不仅有利于他们保护自身财产,也有助于提升校园安全教育的质量。

“31位老师被骗400万”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反诈骗教育中的短板与不足。一方面,那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反诈教育,很难做到入脑入心;需要多一些角色体验式、沉浸式的教育手段,多些寓教于乐、现身说法。另一方面,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师不能成为反诈教育的边缘群体,他们理应成为反诈教育的先行者。

每个受害者都有自己的痛与怕,每个人都值得“温柔相待”。与骗子们较量,需要人们成为人生强者;一旦自身不够强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诈骗的受害者。只有对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反诈骗教育,才能避免他们沦为受害者,也才能帮助他们成为反诈骗的先行者。(黄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