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王二小》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必修课;《二小放牛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与安徽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的一部抗战电影;《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这些丰富的内容,在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的课堂上全媒体呈现,老师详解课文的同时,也把与课文有关的红色歌曲、红色电影搬上讲台,让课文不再枯燥,让历史故事更加鲜活。
课余时间,孩子们自发把《王二小》故事拍成视频短剧。在短剧中,王二小穿越到现代,与现代的孩子们对话,得知今天的祖国繁荣富强,今天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这份美好的创作,感动了校长王淑英。
河北小学:“红飘带”传递红色薪火
河北小学始建于1947年,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被誉为“马背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在保定市建立的第一所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行走”的思政课已成为这所学校的必修课。
2020年10月10日,由团保定市委、河北小学共同发起的“红飘带”研学暨“城乡互动课堂万里行”活动启动,活动与红军长征时间节点同步对应,河北小学自此开始了长征路上的互动研学、互动教学,并借助网络,建立起城乡网络课堂,与红军长征路上的数百所小学实现异地同步教学,共同回顾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岁月,激励学子奋发向上。
“红飘带”研学从江西省瑞金市出发,途经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革命纪念地,在长征路上研学的每一站活动中,少先队员仰望鲜艳的五星红旗,嘹亮的宣誓声在操场上空回荡。
2021年7月1日,河北小学“红飘带”研学走进四川马尔康,在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卓克基土司官寨旧址上举行了主题为“北上驿站-马尔康”的研学活动,这是河北小学在红军长征路上的第20站研学活动。
在河北小学校长武文革眼中,这一路上,孩子们感动的泪水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联盟西路小学:师生、家长同上思政课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黄继光用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大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一个连的战士像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冰雪中,至死还在等待冲锋的号角;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建筑工人、千千万万默默奉献者,团结一心,保卫人民生命,同舟共济,保卫我们的家园。”联盟西路小学张一凡同学在思政课后的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
让英雄说事迹,请专家讲党史,学生、家长、老师同上一堂思政课已经成为联盟西路小学的一项长期活动。“这样的大思政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校长刘静说,孩子们进步了,有了更明确的人生方向;家长们领悟了,家庭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产生了新方法;老师执教水平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把握得更加全面、更加灵活、更加准确。
刘静说,像这样的作文还有很多,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尤其读到张一凡这篇作文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踏实担当”,她感觉特别欣慰。
保师附校:“党建+大思政”全学科育人
保师附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党建+大思政”全学科育人的创新模式,让学生学习入脑入心,学校育人创新入细入微。只要仔细研学每一学科教材,就会发现与思政课深度相融的知识理论;只要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就能发现孩子们与思政课之间最近的距离;只要将知识理论与孩子们的兴趣点深度融合,就能找到大思政课与全学科教学融合的密码。
在科学课上,孩子们制作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模型地图,并在亲手制作的电动小车上插上五星红旗,电动小车每经过一个长征中的重要节点,孩子们就能准确讲述出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让有信仰的年轻人把信仰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就这样在一堂科学课上实现了。
在团课上的《信仰日记》中有学生这样写:“今年6月的一天,我们正在训练,淅沥的雨点儿忽然落下,队员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下雨了,快,先保护国旗!’几个人立即凑在一起,迅速将国旗摘下叠好,放在了办公室里。”
孩子们的成长背后,是学校教师团队的刻苦创新。在融合大思政教学的影响下,保师附校推出“123456党建+大思政”育人模式,以“一体两翼三联动,四史五式六故事”大思政模式为核心,建立起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薛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