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2021至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37项竞赛列入其中。这是自2019年教育部对全国性竞赛活动实行清单管理制度以来,我们连续看到第三年公布的竞赛名单。
不可否认,适度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但各类竞赛过多过滥、山寨社团层出不穷、培训机构掺杂其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不仅如此,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全国性表彰、挂牌、命名、论坛等违规活动,还大都打着“巧立名目乱收费”“升学择校相挂钩”的小算盘,这些问题严重引发教育焦虑,影响教育生态,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早就到了猛药去疴之时。
三年以来,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分别是29项、35项、37项,总量差别不大,但细看内容,每年都有竞赛被剔除,一些项目被列入。这样一种清单管理制度,非常鲜明地发出了信号,对于不在名单上的全国竞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各类教育机构一律不得组织承办。显然,这有利于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必将助力竞赛回归育人初衷。
今年竞赛项目大幅调整,教育部尚未给出明确理由,但从过往经验看,不难弄清楚它的逻辑主线。比如2019年,有三项竞赛入选后被取消资格,依据便是教育部强调的三项原则: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做到“零收费”;坚持自愿原则,面向中小学生平等开放,不得面向参赛者开展培训;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标准……通过强调竞赛活动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严谨性,可以更有力地向主办方传导压力,如果不能承担起主体责任,随时有可能名落榜单;也只有积极配合政策导向,才有可能良性健康发展。
白名单也再次给家长们提了一个醒,不要过度迷信竞赛作用,陷入无脑焦虑。今年曾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参加“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一万元可以保奖。但实际上,此“叶圣陶”非彼“叶圣陶”。白名单清清楚楚显示,很多“小升初”家长趋之若鹜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仅限高中生参加,小学生获得的相关“奖项”是不被承认的。家长们务必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社会机构牵着鼻子走。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被剔除的竞赛项目动起了歪脑筋。比如前几年,“华杯赛”被取消后,换了个“‘华罗庚金杯’青少年研学行活动”的马甲,仍然大受追捧。其原因在于,虽然不少显性加分已取消,但手握证书,依然是评优评先、出国申请等的“加分项”。只要这一功利化的动因不破除,各种竞赛仍然有可能层出不穷。相关部门要在这方面加强监管,突出育人导向,避免隐性加分损害教育公平。(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