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生在这个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更需要培养信息素养。然而,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反对孩子接触手机和电脑。汉阳区芳草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吴晓韵,不赞成家长把孩子完全跟手机电脑隔离开的做法。因为她非常明白,这是时代对当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于是她主动创新、积极探索,不仅让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2010年入职以来,她用对教育的热情守护孩子们的成长。
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方法
“我们班的轩轩(化名)能不能不让他上信息技术课了,家长反映他太着迷于手机和电脑了。希望学校老师能帮忙管管他,不让他用电脑。”当班主任向吴晓韵反映班上学生的问题时,吴晓韵想了想说:“还是让他来上信息技术课吧。”
吴晓韵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挑战任务,给出一些简单的线索后,引导学生自己或组队去完成任务。“遇到不会的怎么办?主动获取可比被动接受印象深刻得多。”她从不直接说出答案,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学习微课或上网搜索,找到通关秘籍。在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电脑、手机除了玩游戏,还可以辅助学习获取知识。
就算是课下,她也会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玩”,让信息技术有点生活气息。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法,周末出门拍一拍好看的风景,并在照片上写下此时此刻的心情,网上学习一道简单的菜做给爸爸妈妈吃,在特殊的日子里制作一个简单的小视频……孩子们不再沉迷于游戏,找班主任“投诉”的家长也变少了。
“有一次放学在校门口听到一位老人跟家长聊天,他刚从老家来武汉,周末想去武昌玩,是孙子利用导航,帮他找到了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吴晓韵说,这是一位随迁子女的爷爷,吴晓韵听到这样的对话欣慰极了。
从“玩游戏”到“做游戏”
孩子都爱玩游戏,可怎样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成长与收获呢?吴晓韵有办法。“既然你们都这么喜欢玩游戏,那我们就一起来做游戏吧。”她挑选了部分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孩子,还有部分特别爱玩手机、电脑游戏的孩子,组成编程社团。她带领孩子们一起打开游戏世界的另一个大门——自己做游戏。
从“玩”到“做”,游戏也可以用来学习。通过Scratch可视化编程,她跟孩子们一起探究制作游戏的流程。指导孩子们完成游戏设计、搜集素材、设计程序、动手操作,和孩子们一起找漏洞,完善程序。她还让孩子们组成了一个个游戏制作小团队。在她的指导下,编程社团的孩子完成了“太空大战”“猫捉老鼠”“消灭病毒”等充满了想象也兼具技术性的小游戏。
就这样,孩子们制作的小游戏从简单的动作,到后来不断提出想法进行完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是一种勇于探索、互帮互助的精神。吴晓韵经常跟学生说,既然要玩,就要用信息技术玩出花样、玩出名堂。小游戏完成后,社团里的孩子将自己设计的游戏分享给小伙伴们玩,看到小伙伴们崇拜的目光甭提有多高兴了。许多学生都特意跑去告诉吴老师,这比打游戏有趣多了。
给自己找“麻烦”
吴晓韵的课堂总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而这些惊喜的背后是她课下不断地给自己“找麻烦”。为了让课堂更有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先去了解孩子们最近喜爱、关注的事物有哪些,然后想方设法融入课堂之中。
除了信息技术,她还承担了科学教学工作。在这样的融合教学中,她也成长为一名融合型的“斜杠教师”。信息技术课堂上,会看到科学课的影子,科学课的课堂上,也有信息技术的元素。曾经担任过科技辅导员的她,用融合的思想让课堂变得更有意思。
机器人、3D机、纸雕机、VR虚拟实验设备,有“高科技”的地方,就有吴晓韵。学生总能在课余时间看到她学习探索的身影,她经常“玩”忘了时间,下班好久了都没发觉。有时她觉得一个人研究不过瘾,还拉上信技组的小伙伴们一起教研,并尝试运用到课堂上,让自己的课堂一直保有新鲜感。在完成教学之余,她还出现在了学校《team绿色能源》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里,她对教学的热情时常能为小组的老师带来很多不一样的灵感。(杨幸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