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云集了近百所高校及超百万在校生。近年来,武汉高校用水量急增,2012年以来总用水量增加了约45%;至2018年,武汉市高校年用水总量达到9100万立方米,约占全市非居民公共生活用水总量的20%。
抓好高校节水工作,对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意义重大。2019年《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武汉市将高校作为推进城市整体节水工作的契入点,确定了工作目标:在2018年的基础上,全市高校用水量2019年整体下降10%,2021年整体下降20%,当年节水总量达到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省八分之一的东湖水量。
海绵校园
把雨“包袱”变成水财富
学生生活需要用水、学校日常运行也需要用水,这些巨大的耗水量,让很多高校在雨水的收集和废水再利用方面出绝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招更彻底:2019年建成的未来城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就充分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
“今年梅雨季节来临,武汉下了好几场大暴雨,但校区没有渍水。”该校未来城校区管理办能源管理部主任张建华介绍。
仔细看,校园的人行步道铺设的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增加了雨水下渗能力;校区内的低洼湖是水体净化和生态设计的核心,将雨水和中水作为景观水水源。此外,校园地下主要道路铺设了中水管网,将雨水再利用后,用于冲洗马路、教学楼冲厕及绿化灌溉用水,将下雨天的雨“包袱”变成了水财富。
“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用水15万吨至25万吨。”张建华说,这不仅有效减少了污水污染,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未来城校区年用水不超过50万立方米,远低于节水型校园创建标准。目前,湖北省水利厅确定同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建全省节水标杆高校。
实验基地
瓜果蔬菜只“喝”天然水
走进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基地硕果累累。这里的瓜果蔬菜都是用校园水塘进行浇灌。
在该校校园里,像这样的水塘有十来个,与南湖相通。基地通过校内水塘收集储存雨水、作为浇灌水源,采用滴灌、微喷等方式灌溉,不仅节水,而且比传统的漫灌更能促进作物生长。
占地1600亩的教学实验基地,此前每年教学科研用水约占学校用水的四成,是用水的“大户”。而今通过转换水源、灌溉节水管网改造,年节水六成以上。
华中农业大学能源管理中心主任石国兵介绍,这套系统是学校去年5月投入使用的能源保障决策支持平台,平台接入了5200余块远程传输智能水表,一旦区域用水量超过3日平均值的10%,平台就会预警。
此外,师生们节水意识也增强了,目前该校日均用水量约0.9万吨,而在2019年,这一数据为1.1万吨-1.3万吨。
合同节水
被湖北多所高校采用
武汉工程大学曾经用水量居高不下,2018年学校在节水管理上实行重大举措,正式启动了合同节水管理,仅一年时间,学校年用水量就从277万立方米,降低到150万立方米,降低了46%。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实施合同节水管理后,今年开学三个月用水量同比降低了50%。“合同节水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用水管理模式,正在被湖北多所高校采用。
今年1月以来,湖北工业大学开始节水器具改造,目前节水器具已经全部更换到位。但更换费用,都来自社会资本。湖北工业大学后勤处处长李万成表示,去年底,学校通过公开招标与节水服务企业签订合同节水管理协议。即由服务企业一次性投资590万元,提供改造用水设施、建立供水管网管理数据库、地下管网渗漏报警系统以及完善用水计量并建设相应分区管理监测系统等服务。
服务企业靠节水成效获得收益,双方以年用水320万吨为总基数,实施合同节水管理,合同约定年节水率37%,取得节水收益由学校和服务公司按比例分享。
从2018年以来,湖北省共有12所高校实施了效益分享型和效果保证型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后总节水量超过500万立方米,部分高校节水率达到40%。(刘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