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的一天,我跟教体育的同事G老师交流关于“倔驴”学生小L的情况,他小学时就作为全市最小的运动员被选入体校,参加每年寒暑假的集训,而且很有希望成长为国家二级运动员。按理说前途很光明,但这个孩子偏偏是个“倔驴”,喜欢某老师,这个科目就认真学,不喜欢就不学,怎么说都不行,跟老师对着干。
正说着,他的语文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来:小L在语文课上随便说话,老师提醒他,他还公然顶撞,闹得不可开交,全班都无法继续上课。由于班主任老师正在上课,没法协助处理,语文老师无奈之下求助我,于是我们三人一同前往教室。
到了教室里,小L正坐在座位上掉眼泪,同学们窃窃私语,目光都投在我们身上。我对小L说:“小L,你先出来,跟我说说你的委屈好吗?”没想到小L拒绝了:“我不走,不让我上课,大家就别想上课。”我马上安抚小L的情绪,温和地告诉他,不是想给他停课,而是老师也需要听听他的想法,了解发生了什么,他是什么感受……小L没吭声,我微笑着试着调侃了一句:“你不想起来,要不让G老师抱你出来吧?”小L身子动了一下,说:“他抱不动。”G老师很配合地说:“怎么抱不动,我连你和桌子椅子都抱得动。要不我这20年体育岂不是白练了。”在场的人都被G老师逗笑了,小L才起身跟我来到咨询室。
坐下来之后,小L讲述了刚刚课上发生的事情,越说越生气,梗着脖子说:“大不了就是请家长,反正我喜欢的东西,家长该没收的都没收了,再打我一顿就是了!”我安慰他:“小L,你先别激动。看得出你是有很多情绪的,都是因为今天这一件事吗?还是有其他事也让你感到不舒服?”
于是,小L向我吐槽近几天正在跟家长进行的对抗,前段时间英语、数学老师纷纷找他家长谈学习问题,于是家长没收了他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让他感到很不爽。他气鼓鼓地说:“我不想再努力了,爱咋地咋地吧。”
我说:“有这么多没有处理好的情绪积压在一起,怪不得你今天的表现这么激烈。”小L“嗯”了一声,眼圈有点红,我告诉他:“没关系,如果你觉得有委屈,在这里你可以放心地哭出来。”他流着眼泪说:“老师,其实我也不想这么犯浑,但我感觉他们就是欺负我。”
我问他:“你之前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么解决的呢?”
小L说:“爸妈的话我不听,老师越找我家长我就越抵触。唯一能管得了我的就是我的教练,我只听教练的。”
“哦,愿意给我讲讲你和教练的故事吗?”我说。
小L点点头,给我讲述了他入队训练的过程,教练对他们的关爱有加,但也很严格,要求队员们训练认真刻苦,在校学习成绩也必须全科优秀,更神奇的是,小L师兄们也的确全面发展,都达到了教练的要求,自己备受鼓舞,也备感压力,想努力,可是还力不从心……
说到这些,小L的情绪逐渐缓和了下来。我也从他的讲述中,发现了他很多宝贵的心理品质:比如重感情,不愿意辜负自己在乎的人;再比如,对自己认准的事会全力以赴,也有能力做得非常出色。我把我的发现反馈给他,小L脸上的表情放松了下来。
我问他:“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是否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教练会希望你怎么做呢?”
小L说:“教练肯定希望我控制好情绪,不发火,可是我根本做不到。”
我说:“控制情绪就好比你在赛场上接球,以你的能力,一个球是可以接住的。但问题是,你怀里还抱着很多个球,所以就处理不了。就像今天的事,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关键还在于你前段时间积压了一大堆没有处理的情绪。”
小L点点头,说:“嗯,老师,我明白了。我只有跟您说完,才感觉把那些球放下了。”
我夸他:“你的悟性真棒!那你觉得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小L说:“接到一个球就先赶紧扔出去呗,这样腾出手来接下一个。”他笑了,果然是个小运动健将,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扔球,也就是处理掉已经存在的情绪呢?”我问。
“一般我会找朋友吐槽一下,或者写到日记里,再或者去好好吃一顿就没事了。其实我自己也能处理,但有时候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小L说。
“不服输是运动员精神,我也很欣赏你这一点。但是,除了倔强,运动员也需要变通和灵活处理比赛中遇到的情况吧?如果只是一根筋,也不会有太好的成绩和表现,对吗?”
“那倒也是。”小L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了。
咨询师感悟:
从我接触到的个案来看,“倔驴”型的孩子往往有着未被满足的强烈的内在需要,比如文中的小L,他其实是很渴望被看到、被尊重、被理解的,咨询结束之后还很舍不得离开,希望在咨询室多待一会儿。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的“顺毛攻略”有三步:首先,需要尝试着去理解他们激烈行为表现背后的“理由”,这种理解给了他们足够接纳、安全的环境,来“抱持”他们的情绪;其次,需要帮助他们激活自身解决问题的“资源”,而不是替他们解决所有问题,要相信这样的孩子本身就是解决自己生命问题的专家;最后,就是允许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反复,不要操之过急,他们的进步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核心秘笈一条:保持对自己状态的觉察,不被他们的情绪卷入,陪伴和观察就是最好的帮助。(小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