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戏剧学院发布消息称,将于2022年起招收相声创作表演方向本科生,学制四年,聘请相声名家为主讲教师。此消息一出,引发社会热议。一些人认为“课堂之上教不出相声大师”,担心此举劳而无功。
相声是一门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向来以市井百姓为听众基础。有人把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称为中国相声的“三大发源地”,可见这门艺术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历史上,相声艺术形成过一些不同流派,相声传承靠的都是收徒拜师、同门传授。但是,传统艺术不可能一成不变,通过大学教育系统培养艺术人才,正是一种与时俱进。
相声有过辉煌的历史。无论是李德钖、马三立、马季等相声大师,还是活跃在春晚和其他舞台上的姜昆、冯巩、郭德纲等相声演员,他们在“说、学、逗、唱”中,给观众带来很多欢乐。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相声也面临创演低迷、缺少佳作、人才匮乏和格调不高等问题。好的剧本、好的创作、好的表演之缺,说到底是人才之缺。
通过开设“相声本科班”,让求学者掌握“说、学、逗、唱”的创演技巧,培养在说唱中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试图解决的正是相声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在我国的高校学科设置上,有越剧本科,京剧本科,还有京剧研究生班,为啥就不能有“相声本科”?况且,此前中戏曾开设过相声大专班,培养了贾玲、潘斌龙、贾旭明等相声创作表演人才,有一定的教育基础。
人们担忧“课堂教不出相声大师”,强调的其实是相声艺术的专业实操性;相信相声人才要靠“祖师爷赏饭吃”,强调的其实是根据天赋因材施教。中戏的“相声本科班”可否考虑在传统的师徒传承与系统的大学教育之间,找到某种有机结合的方式?哲学大师熊十力在北大任教时,就打破“师生蚁聚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前往家中,采用更为随和、自由的讲论模式,并随时指点学生立志、读书、自省、做人。其特立独行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不少高足。以此为鉴,相声教学能否采取“学校集中授课+名家分别指导”等方式?
“纸扇长,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祖师爷留下说学逗唱,洒向人间笑一场。”从清咸丰、同治至今,相声艺术已走过一个半世纪,至今依然有庞大的受众基础。如今,相声谑而不虐、婉而多讽的“包袱”与笑料,也受到很多年轻人喜爱,一些相声类综艺节目的较高关注度就是佐证。中戏开设“相声本科班”培养相声人才,让它后继有人,有望给人间带来更多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