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字化产业蓬勃发展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大有可为”实现“大有作为”,为数字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日,国内知名IT职业教育机构千锋教育副总裁陈川就此话题接受了观察者网专访。 陈川认为:“中国数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必须打破,教育必须面向就业。在这个方向上,德国模式可能是一个好的借鉴。而在社会向数字化高速转型的时代,探索甚至创造一个数字孪生世界的成就感,可能才是支撑许多IT人才前赴后继的根本动力。”
数字经济下,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人才成为制约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问题。中国信通院9月30日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伴随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需要更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引入,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在持续放大。
面对这一现象,陈川老师认为:“站在一个行业观察者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数字化转型十分迫切,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数字化人才供给是未来长时间稳定发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的关键,这涉及到我们国家现在所力推的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量企业面对的真正障碍,不仅局限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高端人才的短缺。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人才需求为例,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应用爆发式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供需比例为1:10,大数据人才缺口也高达150万,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陈川老师认为:“现阶段数字化人才缺口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要求相关的硬核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互联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懂产品、市场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数据分析,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技能。”
以现在大火的数据分析师岗位为例,陈川老师表示:“企业现在需要能够掌握一套完整有效的数据,去抽取、分析,做决策支持工具的人才。在任何行业,都可以把数据分析的技能植入,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现在我们接触到很多初创公司,招聘的第一个岗位就是数据分析师。这个岗位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它要求人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我们曾接过一个培训业务:因为某家药企要求学生既懂医药学,又懂数据分析。千锋在一所大学培训了整班的药学专业学生,做数据分析,从头开始培养他们数据分析的思路和工具等等。”
2016年数字经济影响不同年龄的就业结构与全国非农就业结构的比较(上图)数字经济逐年影响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非农就业人数(下图)图源: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非农就业影响研究――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
职业教育机构,正成为链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纯的对技术人才的数量需求,变成对高素质、高技术、高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既懂行业又懂技术的“双栖人才”。然而因为数字行业实操性强、技术迭代迅速,仅仅依赖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当下的人才需求标准,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机构便成为链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
陈川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者是不一致的。职业教育一定要在校园里面完成,职业培训同样有价值。”
陈川老师还谈到,过去,千锋和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的角色是对终极客户——用人单位负责,不涉及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准,进行人才的定制化培养和输送。
如今千锋正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从大一开始,将千锋的课程、教材、系统和师资力量,嵌入到高校里面去。高校负责基础教育,千锋负责职业教育。助力学生在毕业,甚至毕业前,掌握了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顺利的实现就业。
陈川老师表示:“未来职业教育是向两端延伸的。未来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的学生,要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未来中国高校毕业的学生,要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这是我们职业教育改革要做的。千锋站在中间,左边是高校,右边是企业,我们要向左延伸,延伸到高校里面,也要向右延伸,延伸到企业里面,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据了解,千锋教育目前已布局了教育培训、高校服务、企业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教育培训业务分为就业培训、职后培训、企业培训;高校服务业务主要提供校企合作全解决方案与定制服务;企业服务业务主要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泛IT人才。十多年的业务开展过程中,千锋教育在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上也沉淀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目前已与国内20000余家IT相关企业建立人才输送合作关系,年培养优质人才20000余人,合作院校超600所,为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和产业链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