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稍不留心,可能产生误会、造成冲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面对拔节长穗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如何教育,家长如何养育,学生如何健康成长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历红博士的新作《选择相信:在心理实验中发现教育解困的密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以作者从教30多年亲历的“事件”为线索,通过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故事,点出一个个问题的关键,并从心理实验或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细致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如作者所言,这部新作并不追求自成体系的学术理论建构,而是追寻帮助教师、家长及青少年纾解困境的行动之路。
“相信,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能挖掘并赋予人精神力量。”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选择相信,这对教育者而言是一种基本的态度,对家长而言是一种基本的智慧,对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自信、阳光的成长表达。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中小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其中不被信任往往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教师、家长埋怨学生不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学生埋怨教师、家长不能理解自己,显然,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是开启友善师生关系、友善亲子关系的“密码”。
从内容体系来看,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在建设自我系统,阐述了态度、信念、能动性、安全与发展、明确目标、扬长补短、榜样学习和坚持运动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将元认知和认知系统整合起来,讲述情绪管理、向内归因、用好从众、多角度审视、记忆策略、巧用评价、抗拒诱惑、刻意练习等相关策略。既有案例的典型呈现,又有存在问题的心理学教育学分析,还有实践行动的建议,可以说本书是既有理论托底,又有实践操作引导的通俗类读物。
相信不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更是一个教育行为。相信与不相信的选择,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过程,其间包含对孩子行为的肯定、成长的认可与发展的期待。从书中可以看出,案例中呈现的很多问题关键因不信任而起,现实中对学生的诸多误解也往往根源于成人世界认知中“合理推理”而产生的错误。比如文本中所讲的“两把剪刀的故事”,就是被“合理推理”后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儿童看来,成人的世界是永远正确的,自己的辩解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被误解的时候放弃了自我辩解的权利,往往以沉默应对,而这样的结果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埋下隐忧。
选择相信,是一场师生间的温暖对话,是一场亲子之间的亲情互动。相信中有心灵的归属,有教师、家长与同学的信任,需要教师、家长有发现的眼睛、悦纳的胸怀、宽广的视野,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助力其由内而外生发成长的自信,主动冲出原有的自我中心主义格局,找到开启学习生活困境的钥匙,走出自我束缚的困境。
相信是力量的传递,选择相信意味着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正能量的传递。需要成人对生活世界的“复归”,回归到儿童生活世界的当下,以儿童的身份理解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内心。因此,在这些密码中,作为教师与家长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还原事实真相,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要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成人世界需要从育人的善意中提炼有效的积极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赋予特有的教育智慧,也可能同样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揭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教育规律。
本书以儿童为中心,以问题导向、案例呈现与教育学心理学分析为路径,探寻破解这些难题的密码。我非常赞赏这种针对问题解决的求真方式,比如:怎样才能坚定地选择相信,怎样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怎样促进孩子内部状态发生变化,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为什么运动能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全媒体时代如何帮助孩子抵抗诱惑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对策建议体现了研究者的求真务实精神。
选择相信不是相信选择,是要在选择相信的基础上,呈现出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贴近与伴行,需要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意志坚持向前、科学规划。当师生之间、亲子之间选择彼此互信的时候,其价值和意义已悄然发生。也许,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作者系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