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是师生对张先庚的第一印象。作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院长,除了行政事务,张先庚仍然坚持担任学生班导师,坚持给学生上课,学生总能在课堂上、宿舍里、实训室见到她。

“抠”,是张先庚对自己的评价。面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需求与呼唤,她不得不从时间中“抠”时间。照她自己的话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学生等不起、社会等不起,不‘抠’哪能行?”

同事、朋友、家人,常常见张先庚“熬”红了双眼,劝她“不要那么拼”,可她总停不下来……

从教32年,教师的爱与责任已经深入她的骨髓,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她始终坚守在铸魂育人一线,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引导着无数学生成长成才。

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心有大我,行有大德”

受家庭和老师的影响,张先庚从小就树立了成为教师的梦想。32年前,她成为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名临床护士和带教教师。8年的临床经历与带教生涯,锻造了她仁爱敬业、尚能精技、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也让她深刻体会到,科学、有爱的护理,不仅能减轻病患的痛苦,更能守护病人的尊严。

那时,全国专业护理人才缺乏,大众对护理也存在偏见。“要改变现状,唯有深耕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卫生健康后备人才。”

1996年,张先庚摘下燕尾帽,从临床一线转战三尺讲台,开启了她热爱一生、奉献一生的护理教育事业。

在张先庚看来,“每一名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我们只有把育人工作做好,让孩子们成长成才,才能不辜负每个家庭的期望”。除了教学,张先庚经常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从思想引导、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就业等方面开展讲座,激励广大学子通过学和实践提升“爱”的能力,做到“心有大我、行有大德”。

新生詹小玉感叹,在开学第一课上,张先庚分享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打破了她对于专业的偏见,让她对未来的学生活不再迷茫。

对专业的认同感,是张先庚对新入校师生的第一要求。她用几十年来的经历告诉大家,卫生健康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乡村健康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作为护理人,唯有涵养品行、学好专业、苦练技能、不断精进,才有能力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孜孜不倦,勇担教育改革使命

“学力就是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必须终身学”“用爱育人、潜心教书”……这是张先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始终用行动诠释着、影响着身边的人们。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高护专业第一位专任教师,面对当时无团队、无教研室、无课程体系的“三无”现状,张先庚迎难而上,努力提升学历能力,创新育人方法,带领团队构建起涵盖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

2015年,张先庚赴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然而摆在她眼前的是部分职工观念落后、各项建设基础薄弱、队伍不稳等问题。她用行动影响和鼓励大家:“问题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抓手,我们要迎难而上,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张先庚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很快转观念、重创新、求突破,短短几年时间,教学、科研、育人等多项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同时,她积极对焦社会经济发展,打造“一老一小”专业特色,实现了以护理专业为主体,康复、药学等15个专业协同发展的局面。

为了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张先庚挑起了课堂改革的大梁,倾尽全力打造“老年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因为时工作繁忙,周末和假期成了她打磨课程讲稿和教学设计的宝贵时间。

今年暑假期间,为了保证在线课程质量,并在学生开学前完成录制,她连续13个小时站在封闭的录制棚里录课。她对录制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没有录到满意的效果就从头再来。

矢志报国,始终把人民健康装在心中

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张先庚收到了医疗技术系智能医疗装备班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张老师,我们一定谨记您卫生报国的殷殷嘱托……毕业后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基层去磨砺自己,以仁心仁术造福广大基层群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扎根基层的观念蔚然成风。学生们之所以会抱有这样的信念,大多源自张先庚对于办学面向和育人目标的坚持。常年奋战卫生健康教育一线的她发现,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越是落后,越需要大量“下得去、留得住、业务精”的后备军。

为了深入了解基层医药卫生人才的现状和需求,张先庚经常带队赴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调研。她创新工作方法,把在当地工作的毕业生召集起来,组建“川护”志愿服务队,手把手教他们技术,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定期为农牧民服务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牧民提供健康科普与义诊。

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张先庚积累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高海拔地区的多发病、地域疾病以及卫生健康需求了然于胸。回到学校后,她带领教师团队,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修订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方法,探索出了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对稳定民族地区卫生健康队伍、保障人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眼里是学生,心中装人民。”张先庚用32年的拼搏实干,诠释了新时代护理教育人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