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22年的暑假,由一本书开启。抱着让任务倒逼自己,尽量不荒废这个假期的想法,在工作室主持人袁卫星校长的领读下,我开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共读。受书中内容的吸引、袁校长故事的指引,坚持每日读写的21天转眼已过。哈洛德·库希纳在《前言》中说:这是一本讲述生存问题的书。奥斯维辛的经历强化了弗兰克尔博士的核心理念: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做塑造灵魂的“大先生”

弗兰克尔博士在书中说:“如果一个医生仍然自认为是技术员,那他就等于承认自己眼中的病人只是台机器,而不是患病的人!”这让我想起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医生与教师职业有相似性,都是与人打交道,医生治愈身体,教师培育灵魂。正如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也是如此,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独特的个体存在。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重视每个个体的特殊性,治疗和教育才是有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不能只教书讲课,而应兼具培养人才的使命,培养有思想,有灵魂,有品格、品行和品位的人才。如果一名教师只考虑能不能成为讲课“能手”,如何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成绩,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教书匠”,还没有达到现代教育观和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无法落实。

做儿童立场的“践行者”

“没有任何事物能使人完全丧失自由,因此,无论是神经官能症还是精神病患者都拥有一定的自由,不管这些自由是多么有限。精神疾病不可能触及患者人格的核心。不可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也许没用,但他仍拥有人的尊严,这就是我的精神病学信条。”这是弗兰克尔博士强调的观点。

就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这个认识非常重要。课堂从以教师教为主体到以学生学为主体,教育教学中强调眼中有人、生命在场的儿童立场,就是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无论是成人、儿童,还是精神病患者,都拥有人的尊严,教育更要基于对人的尊重。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的核心是什么》一文中讲道: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一名教师要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就是真正站在儿童立场,做到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首要的是眼中有人——有尊重、有赏识、有信任、有儿童。

活成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由也是有限的。人的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自由,而是针对特定条件采取某种立场的自由。”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想起,曾经关注的一位UP主说过的一句话:在自己不喜欢的路上躺平,在自己喜欢的路上狂奔。当年,选择走上三尺讲台,二十多年来,有过动摇,有过彷徨,有过颓废,有过伤感,但最终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心无旁骛地竭尽全力。在最近这段动荡不安、寸步难行的日子里,我们或许更要看到一些不同的可能性,看到一些不那么紧绷的事情,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没法活成像某些人一样潇洒恣意,但至少我们可以在那些压力山大的事情之外,给自己留出一点点空间,去寻找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爱的彷徨。挺过来,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即使挺不过来,时间也会教你怎样与它们握手言和。21天的共读,有每日打卡的催促提醒,有袁校长用心用情、专业高质的领读,有群里优秀小伙伴的激励,不知不觉中,每日的阅读和打卡都未曾落下,坚持就这么自然而然。

构建眼中有人、生命在场、心中有爱的教育生态,是我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后,对教育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对教育观、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和构建,也是我毕生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

(作者系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19日第9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