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把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要求。面对高等教育由量转质的新形势新任务,河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河工”)在识变应变、主动求变中探索形成了以“12347”发展思路和“十大工程”任务举措为核心的总体架构,确立了激发动力活力、催生动势动能的改革发展整体布局,开辟了一条高水应用型本科创新发展的“河工路径”,交出了一份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河工答卷”。

坚持一条主线

紧紧围绕“地方、行业、高水、应用型”办学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奋力推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聚焦两项任务

一是全面建成河南省高水应用型本科院校,显著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核心办学指标上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二是实现硕士学位点建设实质突破,若干学科专业达到或超过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办学核心指标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批条件。

健全三大体系

以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为出发点,扎实构建与高水应用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为契机,以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评价方法、优化质量监控为路径,以建设新工科、新文科和“双万计划”为抓手,推动理论与实践课程同频共振,探索第一与第二课堂互动、互补、互融、互促,深化“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增强育人合力,丰富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实效。

科研创新体系:紧盯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依托,以科研台、重点优势学科为载体,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路径,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工业软件领域为重点,以科研项目为着力点,协同推进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水

社会服务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地校企合作,探索建立行业学院、产业学院、研究院等“多院一体”的“政校行企”合作新模式,以提高横向课题质效为切入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挖掘短中期业务培训潜力,提高咨询、设计、研发和技术支持能力,不断拓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秉持四项理念

坚持管党治党、科学治校、教授治学、改革创新四项理念,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

管党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不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创的氛围,不断增强党委把方向、谋大局、抓大事、促发展的能力。

科学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行“四议两督办”工作法,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优化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协同机制,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教授治学: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和规范,健全学术管理体系架构,构建健康、科学、高效的学术权力运行及保障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学术的浓郁氛围,强化民主管理,大力弘扬主人翁精神

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开放办学,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和增长动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定不移抓创新、促改革、谋发展,充分激发办学生机与活力。

推进七大战略

在“产教融合”等核心战略已经成为全校上下普遍共识并培育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高水应用型本科建设“河工模式”等基础上,坚定不移完善并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产教融合、文化引领、服务优质”七大战略,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动能,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追求在教学质量、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治理体系等办学兴校核心指标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切实把“七大战略”打造为河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实施“十大工程”

坚定不移以“12347”发展思路为“纲”,以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人才强基、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产教融合、文化名校、治理优化、开放办学和基础提升”“十大工程”为“目”,不断探索实践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党建引领工程: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抓实抓牢基层党建“五项工程”,持续开展“样板党支部”“标杆党委”培育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实施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及处、科级干部换届,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项目化形式构建“一统十联”监督保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八项行动”,扎实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人才强基工程:牢固树立“人才是首要资源”理念,坚持外引与内培、学校主导与院部主体、数量与质量、刚与柔“四个并重”,抓好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四个环节”,构建人才评价、考核、激励、约束“四种机制”。持续推进“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破立并举完善新时代人才政策体系,用好用活人才评价“指挥棒”,持续释放人才活力。

教学质量工程:以“双万计划”培育建设为抓手,强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等与区域经济匹配度高的应用型专业集群的顶层规划和推进实施。巩固深化“三融一体”“双创”工作模式,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实施生源质量与就业能力“双提升”计划,整合优化并重构课程体系,不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科研创新工程:聚焦重点学科、专业硕士点培育等领域,以创新团队、科研台建设为引领,瞄准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整合优化科研创新资源。修订科研工作量计算、科研贡献激励办法等,大力推进电子陶瓷材料与应用省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持续实施高水项目和标志成果突破计划。

学科建设工程:按照“一点一策、适度超前、按需激励”原则,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建立梯次化培育建设制度,引导、挖掘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学位点进行重点培育建设。加大对“纺织服装、资源环境”等特色学科群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工业软件特色发展,确保优势学科专业按期达到申请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条件。

产教融合工程:巩固提升“一主体四联动八共建”行业学院建设模式,出台行业学院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准入及退出刚约束机制。创新“产学融创”模式,探索设立产教融合“改革特区”,着力打通产业链与教育链,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积极构建学校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机制。

文化名校工程:凝练以“守正创新、团结拼搏、务实重干、奋力赶超”等为核心内容的“河工精神”,届次化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定期举办音乐、舞蹈、演讲、诗朗诵、征文等活动,深入挖掘学校百年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学校杰出校友杨靖宇将军精神,打造“一湖一谷四园”等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以文聚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治理优化工程:创新实施“四议两督办”工作法,扎实构建以章程为核心、以“从严治理、科学治理、民主治理、高效治理、依法治理、人本治理和基层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治理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一体推进目标管理、绩效分配、职称评审、教学科研激励、“放管服”等“一揽子”综合改革,充分调动二级单位与师生的积极、主动和创造

开放办学工程:调整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实、丰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和形式,深化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的合作,巩固提升合作办学项目质量。支持教职工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进修或开展科研合作,拓展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改善优化生源结构,健全完善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开放办学提质增效。

基础提升工程: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装配式实训楼、4号实验楼、智慧教室、标准化考场等建设,扎实构建基于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教学新生态。实现南阳路校区恢复办学,争取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对桐柏路、大学路等院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调整优化校区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年来,河南工程学院坚持以“12347”发展思路为行动纲领,以“十大工程”任务举措为战略路径选择,始终把高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和生命线,不断汇聚全校智慧和力量,解放思想,识变应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强化内涵,彰显特色,推动产出一大批标志成果。先后培育建设2个全国“样板党支部”、8个省级“样板党支部”和3个校级“标杆党委”,成功打造“传承靖宇精神”“六个一”系列活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七个一批”系列活动等思政工作品牌,建成12个行业学院、1个产业学院和1个省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在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居全国第10位,在GDI应用大学排行榜(2020)中居全国第61位,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综合指数居全国第396位,比2021年上升112位,居河南省本科高校第18位;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首批“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训基地、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河南省文明校园等;获批河南省重点现代产业学院、首批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等,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办学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下一步,学校将以高质量落实河南省“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为契机,进一步拉高标杆,勇担使命,躬身入局,奋斗拼搏,不断强化答卷意识,树牢结果导向,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以“12347”发展思路和“十大工程”任务举措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抓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