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大课间不做操了!这所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做操、跑步大课间锻炼模式。取消了课间操学生在大课间活动时做什么?特别是国家“双减”政策后,学生的体育锻炼纳入“双增”,这所学校又如何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体质健康达到国家要求?

从集体项目比赛一轮游,到足球比赛市、区级一等奖、篮球比赛区级一等奖;从极难从预赛突围,到田径比赛单项第一、多项前八,田径比赛团体总分排进前八;从之前学生体测不太理想,到现在整体成绩逐步提升……短短三年,学校怎么做到不做课间操了,却让孩子们体能蹭蹭上涨,成绩节节拔高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期走进这所不做课间操的成都市锦江区大观小学校一探究竟。

有因:如何打破小规模学校在校外比赛中“一轮游”状况

大观小学德育处蒋主任告诉记者,大观是一所600余人的小规模学校,这样的办学规模在体育活动组织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特别吃亏,学生少可选择面小,在2018年以前,学校在参加区级以上的各项体育比赛中基本没有获过奖,足球赛篮球赛往往是“一轮游”,区上的田径比赛各个项目基本上进不了前八名,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也经常在区域处于末位。

为改变这样的现状,从2018年9月起,学校王纯育校长提出改变课间操传统做操的想法,结合锦江区一天一节体育课的落实,把学生大课间变成体育课的拓展和延伸,以班为单位进行体育课学习内容的巩固练习,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空间,开展篮球运球、投篮、足球带球、跳绳、短跑等平常只能在体育课上才能练习的项目。用王校长的话来讲,“体育是练出来的,学生的体育技能就是要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才能得到提高,体育课的时间不够我们就用大课间的时间来补。”

有序:从被动锻炼到自觉锻炼

上午8:30,随着大课间铃声响起,大观小学低段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们,迅速在操场汇集,孩子们跟着队伍前的体育老师做起了热身准备活动。五分钟后,篮球组、足球组、跳绳组、跑步组……各自开始大课间25分钟的各项练习。从集合到练习,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有序”让记者很惊讶。

“孩子们一开始也不是这样的。想要真正的达到课间锻炼有序、自觉,我们所设计的运动必须要他们真的感兴趣从而爱上运动,只能老师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谈到孩子们的课间锻炼,体育老师黄组成很有感触。

10:30是第二次课间锻炼时间,由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到操场锻炼。高、低年段错峰进行,目前让学生有足够的场地进行充分锻炼。从下楼到操场,各班自己做准备活动、自己设置练习场地、自己开始有序练习、自己收还器材,高段学生的自觉锻炼更加充分。

看着操场上孩子们运动的身影,王校长说,“这样的大课间锻炼虽然看起来不整齐,没有做操那么有气势,但学生是在真正的锻炼。”

有变:从改变课间锻炼到创新体育课选课授课模式

从2017年开始,锦江区率先在全国公办校中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课增加了,学校的体育课程怎样进行调整?结合体育大课间的改革,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最终大观小学每天的运动时间包括:每天35分钟的体育课+30分钟大课间+60分钟体育社团课,使孩子们在学校一整天的运动时间达到125分钟,远远超出国家要求的每天1小时运动时间。

改变传统体育课授课模式,实行年级选课制,按年级排课,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分成三到四个小组,分别学习以篮球、足球、田径、排球为主的教学内容。每组以四周训练时间为一个小周期,这一周期内体育课对所选项目进行系统教学,包括基本动作要领、基本技能、比赛训练等等。一个周期后进行项目轮换。

其次在体育课设计上,老师都会给孩子们组织一个小比赛,对抗训练会让孩子们有竞赛感,激起孩子们的斗志与积极性。每天都有比赛,能锻炼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也会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如何做才能更好。

有用:每期设计运动月,人人都参赛

以往校内的比赛,常常是几个体育成绩突出的同学代表班级参加,很多孩子可能六年下来从没参加过体育项目比赛,于是王校长在大观小学提出“人人都要参加比赛”,让孩子们体验运动的魅力,享受运动的快乐。

10月底是大观小学运动月启动时间,在1个月内,篮球、足球、田径三大项目,各年级各自组队进行轮换比赛,要求每1位同学至少参加1项比赛。从原来班级一大半是啦啦队到每人都是运动员,孩子们对训练反而更认真专注,人人心里都想为班集体争光拿分,团队凝聚力空前强大。

在全员锻炼训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老师的感触最深,“以前比赛选人不好选,选来选去都是那几个同学,但是现在整体都提升了,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大。”

在大观小学的运动会赛场上,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身影,王纯育校长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参与,都有比赛可以参加。因此,同学们体育素养的提升,在赛场上最为显著,技术动作运用自如,赛场判断、组织能力也有明显进步。

有效:从“赢一个球,进一个球”到计算能多赢几场球

王校长还记得2018年10月,那是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市篮球传统学校比赛,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走出校门参加比赛,“0:42,这个数字印象太深刻了,我们的队伍在赛场上一下就暴露出没有参加过比赛缺乏经验以及水平不足的问题。我们当时出去比赛都没想过能赢比赛,都是想的能赢一个球,进一个球,就是胜利了。”提到过去,王校长有不少遗憾。

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大观小学在区级比赛中,从希望能进一个球,到希望能赢一场比赛,到最后想要获得名次。目标的上升,意味着成绩的提升;比赛的胜利给了孩子们信心,也是学校与学生的自我成长。

前段时间进行的锦江区小学生篮球比赛上,学校男、女篮球队分别取得第六名的成绩。尤其是男子篮球队,这一次共打了七场比赛,在众多篮球传统强校中,告别了参加比赛就是“一轮游”的结果,孩子们凭实力每一场比赛都是硬拼下来的,从不进球到想赢比赛,到有实力去拼比赛,孩子们的成长让学校体育组老师和王纯育校长非常欣慰。

有果:双减之下的双增,让孩子们体能、学业双丰收

今年7月,教育部提出“双减”,减轻了孩子的学科负担,9月,教育部又提出“双增”,增加学生体育、艺术、户外运动和劳动的机会。而增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大观小学已提前两年启动,从班主任及孩子们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孩子们的变化不是一点半点。

“我班上有个孩子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很胆小,通过参加篮球队结识了新朋友,整个人更加自信,而且还和队里的同学结成学习互助小队,同学帮他提升篮球水平,他帮同学辅导课业,两个人的进步都很大。”五年级一班班主任陈老师对孩子们的变化非常欣慰。

王纯育校长表示,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掌握体育技能,拥有运动能力。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用在运动领域更见成效,在大观小学,孩子们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次课间活动,每月一种球类运动,在这样高频率的练习下,每一位孩子都做到了对技能的掌握。六年下来,一万小时的训练量,足以让孩子们身心获得共同成长和收获。

在王纯育校长看来,体育的意义就是超越自我,人人参与运动,人人体验运动,人人享受运动。“希望我们能从小给孩子们种下热爱运动的种子,希望在未来的道路这一股热爱能支持他们在人生的马拉松赛道上走得更远、更灿烂!”李永 毛逸舟

锦江区这所小学不做课间操了,大观小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