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成华区教科院“创客室”不断响起敲击杯瓶管、弹拨皮筋、吹抚日常用品的声音,奇妙的是,屏气聆听,那声音竟是《梁祝》《拉德斯基进行曲》《雪绒花》《我和你》等十余首古今中外经典乐曲,整整持续半天,在听者脑海中绕梁三日余音未绝。

主讲人兼演奏者,是成华区华西中学代文先老师(2019年四川省校园影视作品展演最高水平“春蚕奖”的获奖者),参与者是唐皓、李嵘领衔的科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代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小学科学、音乐教师打开思维,助力他们联手开发延时服务的拓展课程。

科学老师的烦恼

四年级科学教材《声音》单元,在探究了声音的特点、如何产生、传播后,增加了一个STEM活动《制作我的小乐器》,需要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小乐器。对科学老师来说,让物品发出声音不难,但指导学生调音、制作出一个能发出优美乐音的乐器难,制作成可以演奏的乐器更是难上加难。

此前,科学老师们带着孩子一起设计、制作,一个典型的STEM活动!孩子们做出来的乐器外形像模像样,就是奏不出动听的乐音……

音乐老师的惊喜

去年,建设路小学的科学老师陈丽娟收到了孩子们自己制作的190多件乐器,看着自豪高兴、期盼着一展音乐才华的孩子们,陈老师一筹莫展。音乐老师王晖看见了,如获至宝,带着孩子们调音、排练,把学校的朝会变成了孩子们完美的舞台。

两个工作室的思考

怎样让更多的学校孩子们卷入到自制乐器的活动、制作多种多样的乐器?先得让科学和音乐老师打开眼界、建立联结……在STEM活动中,把音乐老师的“A”加进去,变成了STEAM,将课堂的活动延伸到课外,丰富延时服务的拓展课程。

说干就干,两个工作室找到了自制乐器的大师代文先,一场科学与音乐的浪漫之约开始了。

全程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进一步突破讲授、交流、分享的常态。

教研围绕“大胆利用生活材料自制创意乐器演奏乐曲”,探索生活中常见生活用品振动发声的规律,通过弹拨、敲打、吹抚等方法,摸索水与塑料、水与玻璃、空气与植物、空气与金属等材料的发音技巧,在老师们手中,可乐瓶、酒杯、树叶、扑克、牙签、牙膏、笔芯、针管、乐谱架、水管等均成为演奏乐器。

每一位参培人都触及大量日常生活用品,快手改造,高频演奏,点亮审美情感,为教师下一步进行新课程开发,切实推动“双减”落地赋能提质。

在代老师的分享指导中,两个工作室的老师们意识到,教师要乐于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在理性思维下享受探究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技术解决发现的问题,让生活更加美好有乐趣。

当科学遇见音乐,一切皆可乐!(孙林馨)

跨学科教研,成华区教科院,科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自制创意乐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