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立了第一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在华生活的外籍学生提供母语教育,现代国际学校由此诞生。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00多所国际学校。与国际学校在国内遍地开花的局面相比,中国在海外的国际学校却寥寥无几。怎样让中国的教育像中国的企业一样“走出去”?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提交了《关于推进中国国际学校海外建设与发展的提案》,为擦亮“中国教育”品牌,助力中国教育“走出去”建言。
苏华表示,当前,由于中国的国际教育输出不足且类型单一,导致两大问题:一是“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员工子女的教育需求难以满足。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国企业派驻海外的劳务人员逐年增加,由于学龄子女在当地没有合适的学校,只能留在国内由老人照顾,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二是由于能够对接国际高水平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构设立数量极少,在孔子学院等海外教育机构学习的外国学生,难以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满足升学需求。
对此,苏华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快国家国际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教育部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突破70万人,80%以上通过学习国外课程实现留学,而来华学生因为没有国家标准课程,只能根据各个语言学校和留学目的学校的要求学习中文和基础课程,入学标准不统一、时间不确定,极大阻碍了更多国际学生来华以取得学位为目的的学习,也使得大量来华学生的学习目的停留在了中文的学习和短期的进修上。如果有一套国家标准课程,外国学生既可以在本国当地的中国国际学校学习,也可以选择来华在授权机构和预科学院学习,从而增强来华留学的可行性及吸引力,为进一步扩大优秀学生来华人数,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提供强大动力。
2.实行“双行双轨”助力品牌学校出海
以合作办学、开设海外分校、共建新校、共建优势学科等多种方式支持国内的品牌中小学、示范性中高职院校、优质本科高校等出国发展。推动各级各类优质学校出国发展,不但能解决海外中资企业员工子女和华人华侨子女的就学问题,还可以吸引当地学生入学,帮助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培养适应企业各层级管理要求、各岗位技术技能水平要求的本土化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
国家应在政策、办理程序上给予便利,在办学和招生上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权利,使国际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国际学校的学生实行“双行双轨制”,即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行、国外升学与国内升学双轨的新时代国际教育新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国家标准国际课程的学习,对接国内的大学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可以凭借国际标准课程的学业成绩申请海外院校,实现升学目的。在此过程中,加强应用性课程的导入,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真正为市场培养人才、为国际交往培养人才。
3.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职教品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沿线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推广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服务好企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需求。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