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教育,往往就会引发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谈论最多的,往往是家长怎么做、学校怎么教、政策如何制定,却唯独很少出现教育的核心主体——孩子的声音。

孩子设想的未来人生是怎么样的?会学习的孩子是如何看待学习的?而父母和学校在孩子心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给予了他们怎样的力量呢?

我们不妨来听一听孩子们自己的声音。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沛皙:我想要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之前听过一个演讲,让我很有感触,“我不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我不想成为一个油腻人,我不想成为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我不知道我未来会从事什么职业,达成什么成就,但是我希望我能拥有美好的品质。

张栩涛:我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希望能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小韩:我对人生到底要成为什么样,其实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愿景,我现在还在不断地探索。人生能走到哪儿,可能百分之九十是不受控制的,因为有很多环境因素、他人因素还有运气。你能做好的只有你能控制的这一小部分。

接纳自己非常重要,想到什么就去做、去尝试,否则以后的试错成本会很高。我很关心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希望用技术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领域,之前尝试过以公益形式在乡村开展短期训练营,也发现了一些局限性。最近我在思考,AI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

父母不是学习的管理者,而是“脚手架”

小韩:我高中就读于成都七中,是成都市中考收分最高的公立高中之一。我观察到周围的大多数同学有一个特点,很少有被父母管着去学习的,大家都在自发地向上奋进。分数也不是老师眼中的唯一,我们的社团活动非常丰富,学生自己办杂志、组乐队、拍微电影……老师和家长在学习中更多是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引导、帮助我们达到目标。

文沛皙: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小时候父母是“管理者”,现在是“陪伴者”和“支持者”。小学一二年级,爸妈会守着我写作业,现在父母不会管我如何学,但成绩下滑或者状态不好时,会与我交流分析,帮助我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我认为要想学得好,学习过程一定是辛苦的,但是漫漫长路上那些学习的“甜头”,就是支持我走下去的动力。那种努力之后的成就感、真正学到东西的满足感,这种快乐的感觉真切而踏实。

张栩涛:我妈不太关注我的成绩,比较注重我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还有身体素质。我对小学一年级印象特别深刻,我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没有提前学习拼音、算术,当我坐进教室,唯一想的就是要把背挺直,认真听老师说话,把老师的话听懂了,就很有成就感。我就以这种方式一直坚持到现在,感觉收获很大。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觉得不是只为了考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还得找到一个让内心感到幸福的目标,然后为了这个目标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赖晗梅:其实相比紧盯分数的“监管式”教育,心态平和的科学培养,才是最考验家长的,挑战很大。最近一两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指导意见,大多数公办学校做了很多实事为学生和家长减压。但是家长观念的扭转还需要很长时间,更需要社会和政府拓宽孩子的成长路径,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路可走。

同时需要厘清一些观念,比如怎样才是幸福而完整的一生、普通而快乐的人生值不值得过。否则,当你去引导家长不焦虑的时候,家长会说做不到,孩子走向社会后竞争非常激烈,害怕放手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输掉。

我感觉目前家长的焦虑到了一个最高点,积重难返,但相信在一系列教育新政组合拳下,也会慢慢取得成效。过去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全家人把所有希望和关注压在唯一一个孩子身上,这是积压了几十年的焦虑。现在鼓励生育,以后当一个家庭不再只有一个孩子,这种焦虑也自然会降低。

袁秋岳:不去比拼“人上人”,并不等于不努力、不拼搏。“不焦虑”也绝不等于放弃培养,而是可以因材施教,进行科学而平稳的整体养育。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人,未必是压迫下的“应试机器”,而会是终身学习者。

是父母,更是朋友

小韩:我们家比较平等,从小父母都比较尊重我的意见。小时候他们也不会只喊我学习,而是鼓励我出去玩儿。

在周围同学都非常优秀的对比下,我高中的成绩其实一直不算好,有时单科成绩可以和别的同学差30分。在我感到艰难的时候,我父母会安慰我,帮我去找我分数之外的其他优点,让我建立自信。这让我在高手如云的班级里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过得非常开心,交到很多好朋友,而这些朋友在我之后的成长道路上,也是重要的支持者,我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去找他们倾诉,听取他们的意见。

文沛皙:不要把我过多地去与别的孩子比较,我觉得这是幸福的关键点。

我父母不会要求我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在大的决定上,他们也一定会尊重我的意见,即便我们的意见有分歧,他们也会平心静气地向我表达他们的观点。

当然,当他们真的非常坚持时,我也会积极考虑采纳。因为我相信他们以尊重我、爱护我为前提,当他们坚持的时候一定是有道理的。

袁秋岳: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各地也出台了许多措施办法。今年6月,成都市成立市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不仅让家庭教育工作有场所、有经费,而且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

赖晗梅:做得好的父母,不是盯着成绩,而是着重阅读习惯培养、能力锻炼、开阔眼界,这样的孩子,未来才能成为一个思考者,成为真正喜欢学习、会学习的人。

文沛皙:我妈妈从幼儿园开始给我读绘本,每天晚上都会给我读书,一直到上小学。后来我们也会共同读一本书,让我养成了非常热爱读书的习惯,小学4年级我统计过一次,大概看了500多本书。

张栩涛:我的父母也会陪我和9岁的妹妹一起阅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鼓励与父母共读,我就带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书,发现非常有意思,读书兴趣更浓、动力更足。我妹妹从更小的时候开始就和我们一起阅读,她现在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待很久,就是捧着书看。

赖晗梅:有远见、有“段位”的父母,会想尽办法让孩子积累更多生活经验,去接触自然,去玩泥巴,去看博物馆。很多时候父母放下手机,陪伴的时间就出来了。

有父母认为把孩子扔到培训机构就安心了,其实并没有考虑到娃娃的真实需求,只是父母了却自己的心愿,抚平了自己的焦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