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知识体系搭建和价值观塑造尚未完成,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更是关乎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为了精心引导和栽培医学生,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湖南省高校首个党代表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改革,打造课程思政特色品牌。
搭建特色育人平台,党建课建同频共振
“我是一名党代表,也是一名普通的高校一线教师。”2016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卢芳国教授当选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卢芳国认为党代表应以身作则,结合自己的工作履职,于是想到了“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将党代表履职与课程思政改革相融合”的办法。
学校党委认为,在学校设立党代表工作室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多维度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新途径,于是把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列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卢芳国联动学校学生工作部创建了湖南省高校首个党代表工作室,开辟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改革深度融合的平台。
据卢芳国介绍,党代表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宣讲党建知识,引领师生知党情、明国情;谈心谈话接待,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经验交流、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
“党代表工作室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自身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贯彻执行,提高履职能力;另一方面,以党代表身份服务与关爱学生,可使党的形象和威望根植于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有话对党说、有难找党帮,听党话、跟党走。”卢芳国说。
据统计,党代表工作室每年面向全校1.6万余名师生开放,依托党代表工作室开展改革的课程,每年有超5500人次学习。
深挖特色育人资源,医德医技同耕共植
“在医药学领域各学科、各课程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仅为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还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卢芳国说,充分挖掘古今中外医药学家生平故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可行之道。
2019年起,卢芳国带领团队,历经2年,查阅100余本医学书籍,编写出版了《医学生必读育人故事50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地融入书本中,引领学生传承大医大爱、涵育医德医风。“医圣”张仲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抗疫战士钟南山等“医家”故事成为医学生必读精品。
学校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师胡珏是卢芳国团队中的一分子:“刚开始我只是把教书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在卢教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书育人现已成为我的终身事业。”
除了线下开展“面对面”的课程思政工作外,卢芳国团队也未放松线上的“键对键”教育引领,研发与推广贯通免疫与病原类课程群各核心课程的传承创新微视频28集。这些微视频已在全国应用2年,以微视频作为部分在线教程的国家一流课程线上学习人数达5.14万。
创立特色育人模式,深度广度同推共进
以党建工作引领课程思政改革,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如何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之中,让更多学生受益呢?卢芳国的秘诀是让学生写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们会挖掘课堂背后的思政故事,学生需深思并写体会,加深对医德医风的领悟。”
“作为医学生,我们要向白求恩学习。”“在抗疫战场上,需要更多‘白求恩’,我们就是未来的‘白求恩’。”在近期一堂专业课上,卢芳国给学生们讲了白求恩的故事,学生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悟。截至目前,卢芳国团队已指导学生撰写了累计600余万字的体会。
除了理论学习,卢芳国团队还将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相融合,每年开展科普知识讲座、课外知识竞赛、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将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服务等纳入教学总体评价。
通过多年摸索,卢芳国带领团队创建了“课内与课外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滋养与提升融合、过程与终端融合”的特色育人模式。
“在老师们的帮助引领下,我明确了人生方向,博士毕业后将投身教育事业。”学校2019级博士研究生陈纯静说。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学生党员、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近6年,学校学生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金奖、银奖和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国家奖励共13项。
在党代表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下,学校党员教职工结合岗位特色,不断创新学生思政工作载体,积极打造思政育人精品活动。学校党委书记秦裕辉表示,作为培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中医药院校,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新要求,学校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立德树人主业,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