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今年3月,重庆工商大学的一堂《中国现代史纲要》课上,思政教师魏新欣播放了祖国用最高礼遇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满含深情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12个大字。这一幕被现场同学拍摄下来传到网上后,收获众多关注和点赞。有网友留言:“待我回家,是少年集结出征的豪迈与信念;代我回家,是战士血洒疆场的嘱托与牵挂;带我回家,是英烈回归祖国的期盼与承诺。”

这堂“出圈”的网红课,是当前思政课程创新改革的缩影。记者在重庆高校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教师正尝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打开方式”,让思政课变得更有针对和亲和力,更受“00后”大学生的欢迎。

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大课堂

暑假里,一支大学生暑期实践“三下乡”团队来到武陵山区腹地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走进古朴的赵世炎故居,思政教师周叶露利用实地场景,讲述中共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舍身救国的英勇事迹;在乌江边的龚滩美术馆,艺术老师罗淞译从专业角度赏析绘画展品里的艺术肌理和人文精神

每年暑假,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会把思政课堂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校外社会实践的田间课堂、红色课堂、匠心课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成长。

“学生们对理论的信服,不仅源自真实表达的力量,更来源于实践的直观映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疏勤说,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不仅延续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大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想象空间。

走进社会大课堂,强调实践的职业院校师生有天然优势。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搬到工厂企业,把思政课教学要点融入实实训场景中,激发学生学感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思政课体验感。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简敏看来,“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方式,可以引导新一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培养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在实践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到基层人民法院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审判员、书记员等一线法律工作者,调研留守儿童成长现状……简敏的实践研究项目,每学期都是学生们争相报名的对象。在她的指导下,同学们除了进行田野调查,还排演校园心理剧、走进街道农村开展法律宣讲,一些实践项目获得“挑战杯”银奖等荣誉。

专业课堂飘出“思政味”

“无论是上海的东方明珠还是重庆的洪崖洞,景观照明不仅是城市夜景经济的点缀,更是软实力提升的一种表现。”6月27日,在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照明设计课上,专业课教师朱理东打开灯光投影,一边分析国内光环境打造经典案例,一边解释景观照明背后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朱理东说,作为一门专业课教师,他在探索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发现,通过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进课堂,再辅以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辩论、课题报告、读书报告等形式,更易引起学生共鸣,促进学生吸收内化。

结合专业课堂特点,许多高校教师挖掘其中思政元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合:在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普通昆虫学》课堂上,学科带头人王进军讲述了昆虫学家陈世骧先生“科学报国、抗虫救民”的事迹,鼓励农科学子探索大自然奥秘、造福大众;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工建筑物》课上,王晓琴老师把都江堰、红旗渠、三峡大坝放入教学内容,与学生一同探讨水利与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大国气节、人类命运等的契合点,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要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邦辉表示,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唯有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润物无声地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张邦辉说,善用专业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专业课堂也能飘出“思政味”。

青年思政课教师实力“圈粉”“00后”

在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红”教师刘倩的课堂上,“画风”可以是VR观影、演讲辩论;会像打造“爱豆”一样,讲述伟人的故事,培养家国情怀;还会向学生学刷微博、逛B站、拍Vlog等各项技能,做到“无代沟”对话……

作为“85后”的刘倩调查发现,“00后”们很喜欢思政课,特别喜欢真实、接地气、带有探讨的思政课。于是,刘倩就在课堂中加入自己的行走故事,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道理。今年5月,她还尝试将VR虚拟仿真技术搬进思政课堂,让同学们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感受课堂上讲授的红色故事细节,与革命先烈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凭借12个字“出圈”的魏新欣老师,原先是在科研台从事专职科研工作,转岗后成为思政课教师。她说,在讲到《中国代史纲要》相关章节时,播放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就是为了通过历史与现实、感与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青年学生更加熟悉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让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维东说,学院在外引和内转中发现了一批有意愿、有能力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老师。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代练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保证。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高校共有思政课专兼职教师3000余名,建设高校思政课名师课堂200余个。下一步,重庆市还将推进各高校立足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让思政课进一步“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进而提高育人育才质量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