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担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浙江省中小学课程改革“学校管理”项目组组长,配合省教育厅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做一些具体的事务。这一段经历,让我成长,更让我对课改有了更深的体认。

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领导者的本质是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而解决复杂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必须依靠变革的力量。课程是学校运营的核心,要使学校教育变得更好,首先要从课程改革着手。因此,每一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总是力图通过改革使教育变得更好,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初涉课程改革,我认真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自觉学习课程改革的材料,从大课程论的视角,努力落实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新理念,模仿专家的说法去宣传课程新政,尽管自己的学习尚处在肤浅状态,至少能够做到虔诚地“照着说”,尽心尽责地贯彻来自上层的意图。

渐渐地,我发现课程改革并不只是去转述那些“课程新词”,只会“照着说”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做到“接着说”,要在建立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体系和校本课程的研发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因为,课程理念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怎么办”的问题,只有当课程改革与学校现实、学生发展连接起来,并建立起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时,教师投身于改革的激情才有可能被激活。

改革的本质是革故鼎新,其本质是学校自身的文化重建。“课程改革不单单涉及内容和组织,还主要指向学生和教师”,学校绘制的“课程地图”总是“以关切师生的现实世界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出发点,而且课程改革与学校全面变革总是相互关联。

以我所带领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北外附校”)为例,要办好一所“双复型”外国语学校,必须画好课程建设的“三个圆圈”:

一是根据历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在于“课程改革与中高考制度相协调,同考试制度改革相协调”的现实,北外附校的课程要面对办学现实,要研发基于校情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在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实行选课走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必须严格遵循上级的有关规定,研制翔实的方案,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衔接,这是课程改革“接着说”的关键内容。

二是研发落实“五育”并举的“项目学习”课程体系,北外附校新建了创客中心、田园牧场,完善了艺术大厅、体育运动中心、实验室等设施,筹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生涯规划工作室,积极研发包括美育、体育、科技、劳动、心理健康教育等项目学习课程,对音、体、美、劳、心理以及科学等学科教师实行“正式课程与项目课程”双重学术能力考核,提出课内教学质量与项目课程教学业绩“双优”要求,激发教师开发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选择性和体验型课程,全面落实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

三是依据《海淀区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不断完善“复语”(指学生学习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外语课程)外语课程体系,加强校本化的外语特色课程建设,落实英语和俄语、德语、韩语等“复语”外语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充分发挥北外附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复语”外语课程“长学段”体系,推进“复语”外语课程、双语课程和英语实践新课程“多维联同发展”体系,实现外语教学从指向“学科基本素养”向“全球化、国际素养”深化。

把课程改革“接着说”的话说好,学校领导者必须说“让教师听得懂的话”,聚焦教师关注的事。所以,对教师说课程还要从课堂说起,这样“从小到大”地“倒着说”,教师更容易听懂。

课程改革像是一曲交响乐,是尚未完成的交响乐。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天职,职业的良知能让中小学教师总能坚持这样的守望:别在等待完美的合奏曲中停滞个人对于“好课堂”美妙之音的追逐。

推进课程改革,应当把握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全局的还是局部的,都必须能够贴近中小学教育现实,引领广大教师在行动上跟进。相对于“照着说”更难做的事是“接着说”,只有发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创造性,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度及素质水平,才能保持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性,这也是一所学校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作者系国家督学、特级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