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从14个市州有10个没有配备专兼职教研员,到全部配备专兼职教研员或学前专干;从琢磨“怎样把教学组织好”,到思考“怎样成为一名教育人”;从精准指导园所开展科学保教教研活动,到为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把脉问诊……

建体系,变理念,调定位,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建立省级教育专业特色智库,实现了省域学前教研的三大转型。

体系队伍:

从无到有,同步共建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周丛笑,2002年调入省教科院,担任专职学前教研员。她调任前,这一岗位由小学数学教研员兼任。

到岗后,周丛笑做了一组调研,重点了解当时湖南学前教研情况,结果发现:首先是缺人——市州层面,全省14个市州的教研机构,全都没有配备专职学前教研员;县市区层面,全省122个县市区的教研室,几乎没有学前教研员。其次是缺岗——湖南各级教研机构,没有给学前教育学段设置岗位的问题普遍存在。

作为省一级学前教研员,当年的周丛笑,面临的便是“一无体系二无队伍”的窘境,好些想法到了下一级,便会遭遇“落地无声”。

周丛笑逐一致电市州兼职学前教研员、教育局学前教育专干,阐述学前教研体系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并敦促他们,尽快建起本区域内学前教研体系和队伍。

在湖南省教科院的积极推动下,湖南开始全力推进全省学前教研体系和队伍建设,构建“省、市州、县市区、园所”四级学前教研体系。

“我们在做顶层设计时,给每一个层级都定了位。”周丛笑说,省级教研重在理念带动,引领试点研究并辐射;市州级教研重在实践驱动,逐个击破具体问题;区县级教研重在全员推动,全面覆盖指导推广;园级教研重在落实行动,因地制宜完成问题和策略“共性”到“个性”的转化。

依托体系设好岗,按照岗位选定人,培养培训引领成长,专兼职教研员结合,在同步推进传统教研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湖南还创新建设了一支“教研志愿者”队伍,成员主要是教研员、学前教育专干、骨干园长或副园长。

与传统教研队伍相比,“教研志愿者”开展的送教,有着明显不同。比如,送教时间,前者一般1周1地,后者以1天1地为主;送教目标,前者重在对区域学前教育、园所全面发展做实地诊断,后者更多关注具体教学。

经过10余年的建设,目前湖南学前教研队伍日臻完善:全省14个市州,全部配齐专兼职教研员、学前教育专干;122个县市区基本配齐专兼职学前教研员,共计116人。截至2021年,全省有16312所幼儿园设置了教研组长;“教研志愿者”团队,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目前的30人。

从省级带动到园级行动,从缺人缺岗到人岗适配,湖南已构建起“层层有重心,事事能联动”的学前教研体系,有力推动了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理念变革:

从“研教学”到“研教育”

“以讲座、活动观摩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比较关注开展观摩活动和写论文。”“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对一线教师来说,专业是否有成长,最主要的考核标准就是‘教学活动开展得好不好’。”谈及对“以前的教研”的印象,一些学前教研员这样回忆道。

学前教研,需要这些,但仅有这些,还不够。

在周丛笑看来,与学科教研仅聚焦某一学科不同,学前教研聚焦的是一个学段,它的教研,必须跳出教学,转向研究教育。

研究教育,就一定要研究国家层面涉及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等。采访中,几位教研员都提到了湖南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前后两轮专题教研。

从《纲要》到《指南》,隐含着一种趋势:学前教育的发展,要从更多聚焦指导幼儿园,转向主要聚焦3—6岁儿童。

“我们开始关注幼儿园教育的全要素。”周丛笑说,比如,将单一的“集体教学活动”拓展到“教育活动”;将家长纳入教研视野,研究怎样引导家长成为推动学前教育安全优质发展的积极因素。

“如果不是因为在现场,我怎么也想不到,志愿者精心准备的家长会,最终到会的只有8人。”湖南省军区幼儿园园长杨燕,依然记得2017年第一次到溆浦县坪溪村教学点开展实地调研时的情景。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2018年,志愿者团队成员、长沙市人民政府机关荷花幼儿园副园长许江申请到坪溪村教学点支教。如何推动偏远乡村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成为她支教期内的研究重点。

到达教学点的第一天,许江组织了一场家长会,“孩子和家长一起听”,两个小时里,教室里安安静静,家长站的站、坐的坐。“我想改变农村家长‘送娃入园只要不出事就行’的观念。”许江的第一次家长会很成功。

会后,她利用休息时间奔赴幼儿家中开展家访,组织成立“家长助卫队”,接纳、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日常工作,如协助班级开展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提供区角材料等。

在许江看来,研究乡村幼儿园的家园共育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当时湖南乡村小规模幼儿园普遍存在的“一教包班”问题,寻找现实解决方案——基于乡村家长住址离园所近、日常时间相对自由、家长间彼此熟悉等客观因素,当师资短缺时,可引导家长成为助力者。

在团队的指导下,支教结束后,许江就“乡村小规模幼儿园的美优精之路”进行了梳理总结。而类似许江这样,到现场去,寻找真问题,以系统思维将真问题升华到宏观层面推进研究的学前教研路径,在湖南还有不少。

定位调整:

从专业引领到教育智库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位于湘西中部的古丈县最为真实的地理环境;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三省交界处,其地理环境也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还有湘西北的桑植县,境内分布着大小山头1万多个……

不仅这三县,作为以丘陵地貌为主的湖南,辖区内不少县都有类似的地理环境。交通不便的年代里,散居在大山中的6岁以上儿童,求学之路实在不易,让3—6岁儿童接受规范的学前教育,更是很多村民不曾有过的念头。

怎样让这些居住于“最后一公里”处的幼儿,也能接受规范的学前教育?

为解决这个难题,近年来,湖南省教科院一直致力于推动科研转型,努力成为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开发教育策略、服务教育实践的“工程师”,成为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宣传队”。

2015年起,周丛笑与团队一起,奔赴古丈、桑植、通道(当时均为湖南的深度贫困县)等地,实地调研山区、湖区、库区等交通极为不便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有些地方,依托教学点,办着简陋的学前班,幼师或者由教学点教师兼任,或者就在当地女性居民中临时聘;有些地方,村民用自家民房,挂块小黑板,再摆几张木桌,就这么办起了家庭作坊式幼儿班;有些地方,生源数很少,民办园没吸引力,公办园没建起来,当地的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

“与前些年安化县的情况很像。”当时,湖南省教科院学前教研团队,跟踪调研安化县学前教育多年,形成了“必须公办园托底”的调研意见,并给出了实现公办园托底的多种途径。

经过实地调研、方案研讨后,团队形成调研报告,当时的湖南省人大代表盘晓红、省政协常委汤浊,分别将此报告的核心要义写入了当年的人大建议案和政协提案。“公办托底”这些年逐渐成为湖南不少偏僻地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主要思路。2021年的数据显示,湖南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3.79%,比2019年增长了24.92个百分点。

这是湖南对学前教研的定位——从专业引领转向教育智库,作出重大调整后的一个典型案例。

自湖南省学前教研开始尝试调整定位后,团队主动承担湖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的重大项目研究,组建研究团队,制定和实施研究方案,提交研究报告,接受各级行政部门对研究结果的审阅和评价,在研究中履行服务教育决策职责,提升为教育决策建言献策的水平。

“既用自身的研究能力促转型,又从政府肯定性批示中获取进一步深入转型的动力。”谈到湖南学前教研转型探索取得的经验时,湖南省教科院副院长杨敏如此总结。

这些年来,湖南学前教研团队先后完成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山村幼儿园建设”“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公办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等重大项目研究,实现了“用专业优势服务行政决策,并最终形成智库成果”的定位转型。

以“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为例,该研究项目直接催生了湖南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其最大亮点是生均公用经费涵盖了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24日第1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