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产业化应用”,这是宁波工程学院微纳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院长杨为佑博士砥砺前行的两大抓手。杨为佑率领的团队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连续3次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刊发能源存储器件的持续研究进展。研究院不仅布局了大尺寸的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晶圆和金刚石、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等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产业化试制,同时紧抓基础研究,开源创新。

“要突破技术瓶颈,必须将科研难题的山头攻下来,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而手段就是基础研究。”由宁波工程学院自主培养的乌克兰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杨为佑认为,“基础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创新能力”。杨院长说:“我们虽然是一所地方院校,但应用研究还是要紧盯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在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下,储能是一个重大需求,而储能器件的高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是技术核心与关键,也是世界各国新能源领域科学家努力研发和突破的方向之一,我们在储能器件的优异循环稳定性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基础研究是国际性的,必须要把自己的研究放到国际舞台上!”杨为佑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地执行这一理念。2021年5月,针对当前碳基超级电容器难以兼顾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难题,该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三维纳米纤维网络结构的分级多孔碳气凝胶构筑策略。

“开辟任何科研创新道路,就像在荒野中独自前行,需要克服极大的障碍。”杨为佑博士这样理解科研创新道路的艰辛和曲折。2021年8月,针对钾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差的普遍难题,该团队报道了一种基于羧基官能团为氧化还原中心的新型储钾机理。

近日,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钾离子电池的倍率特性,该团队通过对碳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掺杂优化,实现了兼具高循环稳定性和优异倍率特性的钾离子电池研发。

“创新很艰难,市场转化更加有挑战,我们已经在开始积极布局产业化。”杨为佑介绍,该团队已有近20年的基础研究积累,未来在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外,将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和先进储能器件领域,把产业化作为未来主攻方向,立志蹚出一条科学研究服务产业服务地方的新路,为产业升级贡献宁工力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史望颖通讯员 李先锋 吕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