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教授过去在30多所高校做过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他回顾,走进课堂听课,常见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睛不亮,老师的课没有打动学生。”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成为他担忧的重点。长期以来,高校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较为单一,交流机会也更少。

为破解交流瓶颈,文华学院初步形成了每年上半年毕业生访谈、下半年教师访谈、全年“周日晚点评”、“潜能导师制”、领导听课等一系列制度交流,激发了交流的内生动力,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密切了师生关系。

所谓制度交流是指在实践中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交流的原则、方式、程序等提出明确要求,实现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各项活动,构建双方共同遵守的规范协商与对话交流机制。

毕业生访谈,良好建议成为学校决策的重要依据

“个化教育的起点是尊重学生,终点是学生尊重,让学生在充分被尊重的环境下,成长为更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这是2016届毕业生朱伊接受刘献君教授访谈时说的一句话。此时的她,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南加州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此后,学校将“尊重学生”作为实施个化教育路径的首要前提。学生在毕业生访谈中提出的一些良好建议或启示,成为学校后来决策的重要依据。

文华学院开展的毕业生访谈作为一项制度交流,是指每年上半年,学校领导、教师与专家学者随机抽取全校150名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分别进行个化教育访谈,听取他们大学四年学生活的感受,分享取得的收获与成绩,同时倾听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学生个化成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022年是文华学院开展毕业生访谈的第六年。

学校每年精心组织、认真研判,学生工作处会制定毕业生个化教育访谈提纲,委托学校院校研究办公室以学校学情调查大数据“学生投入度指标”进行抽样,每年共选取投入度高、投入度中及投入度低的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类约150名毕业生进行访谈。

应届毕业生在和校领导、专家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内心的直观感受,他们的事例生动感人。毕业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师生教与学动力显著增强。5年学生到课率提高6.7%,评教优良率提升5.6%,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楚天学子”等一批优秀典范。

教师访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

“我认为学校要继续加强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这是文华学院信息学部教师王方接受刘献君教授访谈时对学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刘献君在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后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下来。文华学院非常重视每年的教师访谈工作,学校人力资源处制定教师访谈提纲,每年从全校7个学部按照教师人数比例抽取40名教师代表参加访谈。学校领导与专家学者会从工作生活、学校个化教育、学生学风气、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及其他5个方面访谈教师。听取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分享取得的收获与成绩,同时倾听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

文华学院通过教师访谈深入了解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师教学水、教师生活和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通过深入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5年,学校获国家、省级教学竞赛奖26项,获批国家“双创”基地,同时,学校获批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门一流课程、2支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势学科群、23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居于同类高校前列。

“周日晚点评”,实施个化教育的重要

2022年9月的一个周末,文华学院机电学部大三学生陈亚杰匆匆赶往教学楼参加“周日晚点评”,那天晚上有他非常想了解的一项内容:一名考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的学长到班级分享考研经验。每到周末晚上,学校教学楼就会灯火通明,学生纷纷来到教室,参加“周日晚点评”。

“周日晚点评”作为一项制度交流,是指每周日晚上7点左右,文华学院各专业班级召集的主题班会活动,师生共同交流,发挥督促、沟通、探讨、展示等多种功能,是文华学院的特色活动之一,也是个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台。

2003年建校之初,文华学院沿用华中科技大学严格学生管理的良好做法,开展了“周日晚点名”活动,最初主要是督促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及时掌握学生周末返校情况,以便学生周一正常上课。为了进一步突出活动的意义与特色,刘献君教授召集了相关人员进行专门讨论,时任外语学部党总支书记的教师杨化玲提议将“周日晚点名”规范为具有文华特色的“周日晚点评”制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随后,《文华学院章程》《文华学院学生周日晚点评管理办法》等颁布,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周日晚点评”的有效实施。

“周日晚点评”是对学校个化教育特色的探索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典型案例、育人模式、方法载体及育人经验,学校出版了《个放飞梦想——高校周日晚点评案例集》《走向成功——辅导员晚点评文集》等书籍,被许多高校作为“个化教育通识教材”,具有推广应用、示范引领的价值。“周日晚点评”及时传达、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了政治引领力度;惠及每一名学生,实现师生双向受益;作为个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获得全校学生广泛认可;同时创新模式,被“学强国”台等主流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潜能导师制”全员、全程、全方位服务学生

“这一学年,刘献君校长作为我们班的‘潜能副导师’,5次参与我们2021级电气1班主题班会,带领我们开展经典阅读,理解学的本质,将反思贯穿于‘想、说、做、成’的大学生活,学会‘自己生产自己’,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个化教育让我们受益一生。”2021级电气1班班长王喆在谈到“潜能副导师”的时候说。

“潜能导师制”作为一项制度交流,是指学校设立“潜能导师”,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差异,挖掘每一名学生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大一年级设立班级“潜能导师”、大二和大三年级设立项目“潜能导师”、大四年级设立设计“潜能导师”,形成“潜能导师”体系,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服务学生学的制度。

2009年,刘献君教授收下6名“弟子”,拉开了文华学院“潜能教育”的帷幕。2009年10月,学校下发《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潜能导师试行办法》和《关于成立潜能导师指导委员会的决定》,随后,各个学部也成立了“潜能导师”指导分委员会,学校开始试行“潜能导师制”。

2009年11月,学校聘请首批177名“潜能导师”与1000多名学生“交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主动和创造,培养具有个化特色的高素质人才。2011年,“潜能导师制”在全校正式推行。2022年9月,文华学院选聘了第十一批“潜能导师”,目前共聘请了600余名校内外“潜能导师”。

在文华学院,大一每个班级都配备班级“潜能导师”和“潜能副导师”。班级“潜能导师”由专任教师担任,班级“潜能副导师”团队由学校党政干部及高年级学生组成。班级“潜能导师”与“潜能副导师”、班级辅导员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帮助学生认识、发掘及选择优势潜能,引导学生确立目标,指导学生制订人生规划,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潜能导师制”体系的第一步。

2022年9月10日,国际知名的综合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SCI索引收录)发表了文华学院经管学部崔春莹博士及其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2022年7月2日,这个科研团队的成员刚刚在MDPI出版集团旗下的SSCI/SCI双检索国际期刊Sustainability发表了学生严梓唯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作为项目“潜能导师”,崔春莹博士根据自己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拔部分有志向从事科研的大二、大三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并直接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组相关科研活动。

以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载体,项目“潜能导师”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调研等形式,形成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社会调查报告等,发展优势潜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潜能导师制”体系的第二步。

在文华学院,还有一批设计“潜能导师”,担任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在大四阶段通过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帮助学生实现和展示其优势潜能,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助力学生选择创新创业与就业、国内外升学求学等方向,进一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这是“潜能导师制”的第三步。“潜能导师制”“三位一体”,最终实现了指导工作的校内闭环。

2022年6月,收到厦门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刘占鹏非常高兴,在他看来,在文华学院的个化教育中,“潜能导师”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在设计“潜能导师”的带领下,深感迷茫的刘占鹏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为考研成功奠定了基础。

“潜能导师制”使师生联系更加紧密,有效促进了学校个化教育发展,全面惠及全校1.8万余名学生。几年,学生获批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8项、省级138项;参与学科竞赛8104人次,获国家学科竞赛奖项127项、省级学科竞赛奖项156项、专利134项,参与面与获奖数实现倍增。第三方开展的2021年“本科生个化学与发展调查”显示:93.7%的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增强,95.8%的学生认同个化教育,学生整体满意度比实施前提高了15.7%。

各种对话、交流是文华学院个化教育制度交流的重点形式,学校通过制度交流探讨,从创境、倾听、提问、反馈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制度交流的有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以达到制度交流服务个化教育的目的。

文华学院的制度交流有利于密切领导与师生的联系;有利于畅通渠道、实时解决问题,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