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牵动国民神经。最近两部热播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和《小舍得》反映了教育资源争夺的激烈程度,不仅把观众的注意力聚集在低龄教育阶段,而且暴露了一个深层次的认知偏差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剧中人心目中所谓“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能够获得升学率最高的学校或班级的入门券,然后考出最漂亮的成绩,唯有如此家长才能安心,孩子也才能有自信心。即使是那些明明具备足够经济条件、家庭基础,完全可以因材施教的父母,也不能免俗,偏偏只看重分数。

比如《陪你一起长大》中的新月一家,家庭条件可谓相当优渥,各种教育投入也非常大手笔。刚刚幼儿园大班的新月不仅学英语、弹钢琴,还会用法语朗诵诗歌,但是父母却天天为她能否就读重点小学焦虑不已。再比如《小舍得》中各项能力都很优秀的欢欢,声乐比赛拿了一等奖,但是没能进入培训机构的“竞赛班”,这个小挫折几乎成了全家人的噩梦。这无疑是一个悖论,明明家庭最有条件实施素质教育,明明子女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大家的教育共识却只有一条:考好分数,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这未免令人遗憾,但更引人深思,造成这个结果的,究竟是客观的教育“内卷”,还是育人标准的主观单一化呢?这种思维其实是后发国家的通病,是教育资源长期相对匮乏、社会选拔标准相对单一的后遗症,实质上已经滞后于我国目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后发国家因为起步晚、基础薄弱,各种资源都相对匮乏,教育发展尤为艰难。以高等教育为例,改革开放前,相关资源匮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高等教育培养预备人才的中小学教育,尚没有条件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只能以应试教育为基础,从而把分数当作唯一准绳。这就形成了学校只看升学率,学生只看分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盛景”。然而,截至2020年6月,中国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各类教育机构快速增长,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

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行业门类的增加,职业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只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选拔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多种人才的需求量。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技术工人短缺”“新兴行业人才缺口巨大”等新闻,都已经说明了应试教育的选拔模式正在成为“老皇历”,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但遗憾的是,很多人的教育观念并没有随之发生质的改变。就以这两部电视剧为例,剧中的几户人家,大多经济条件良好,有房有车,雇得起保姆、钟点工,还获得了祖辈在经济与社会资源上的大力支持,供养一个或两个孩子,使孩子获得相对优良的教育,显然不是问题。但是他们却一门心思地拼学区、拼分数,孩子真正感兴趣且愿意为此付出的天赋和专长不是被无视就是被牺牲……可见,观念的滞后正在扭曲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毁掉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能性。

不过这也是后发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还有新加坡,也都在经济腾飞初期格外看重分数,教育同样出现“鸡娃”现象,高考竞争也格外激烈。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人才标准逐渐变得丰富与多元起来。所以,所谓的教育“内卷”究竟有几分是客观现实,又有几分是人们的“刻板印象”,这才是当下家长与学校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破除各种“鸡娃”焦虑心理的可能所在。自古教育就不止一条路,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