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专业成绩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用机器人制作舞台剧并在武汉科技馆表演,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华中师范大学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陈炫婷,是同学们眼中的榜样。目前,已顺利保研至复旦大学的她,正利用寒假忙着做体感交互技术和康复医疗相结合的研究。
熬夜备赛不负有心人
陈炫婷是山西临汾人,刚进入大学时,怀着好奇心进入了学校的机器人协会,“当时什么都不懂,随着对机器人了解的不断深入,我慢慢喜欢上了机器人。”后来,她通过考核,进入学校的机器人实验室。在这里,她度过了大学里最忙碌但最充实的时光。
“备战比赛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时光。”每年的五六月份,陈炫婷和机器人实验室的成员便开始准备当年的全国机器人大赛。“整个暑假都在实验室里,熬夜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次老师来查验并给出了建议,当时已临近比赛,为争取更多时间修改完善,他们白天在实验室,晚上10点回宿舍洗澡,洗完赶紧回来,围在机器人调试板边,讨论如何修改。“凌晨3点,大家实在困得眼皮打架,就把实验室的椅子摆成一排,轮流去歇一歇。”直到清晨6点,终于解决了问题,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不断对机器人进行改进和创新,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设计制作机器人舞台剧
2019年,陈炫婷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用7台机器人制作完成一部气势恢宏的舞台剧《一鸣惊人》,并在武汉科技馆展出。
“之前比赛最多只用3台机器人,这次用7台,技术要求更高。”陈炫婷说,不仅要保证舞蹈动作整齐划一,还要让机器人踩准乐点。“每个机器人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整体表演,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演练时录视频,然后慢放,一帧一帧地看哪台机器人有问题,再调整它的代码。”陈炫婷回忆,光是机器人动作,就改版了三十多次。
在布景上,他们也花了不少心思。为了还原历史场景,陈炫婷和团队成员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还去博物馆考察,请教历史学专家。”陈炫婷说,为了做模型编钟,他们去了4次湖北省博物馆,反复观察记录细节,制作好模型以后再来对比修改。
“《一鸣惊人》讲的是楚庄王励精图治的故事,这个舞台剧是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我们想用机器人来表达我们的荆楚文化,让更多人关注科技发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她说。
参与组织抗疫助学活动
陈炫婷还十分注重学科的实用性。2019年,她在查阅期刊时发现传统的康复医疗存在不足,于是想尝试将体感交互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020年,陈炫婷根据做过的实验数据报告和积累写了论文,并获得软件著作权四项。她说:“目前我只是进行了初步设想,未来我希望把理论变成现实,为康复医疗提供帮助。”
不仅专业成绩优异,陈炫婷还热衷于志愿服务。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她主动参与家乡疫情防控,宣传防疫知识。她还在线上参与组织“抗疫助学,爱在华师”义教项目,招募校内外300余名志愿者,为近300名学生提供一对一线上答疑辅导。
“炫婷真的非常棒,无论是学习、科研、志愿服务还是学院工作,她都是佼佼者。”陈炫婷的辅导员张琳介绍,今年大四的陈炫婷,已保研至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