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从强化个人素养、提升发展能力、积极服务社会、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着手,探索实施资助育人励志实践工程,着力完善精准资助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励志公益大讲堂”,强化学生个人素养。设立“励志公益大讲堂”,帮助受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开展人文知识、科学素养等专题讲座,举办数学、系统科学、古诗词鉴赏等主题沙龙,不断增强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推进实施“强师工程”,组织“强师善教”授课模拟、板书练习等师范技能提升和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从师善教的“硬实力”。开展“悦读经典,我要上讲台”领学活动,学习分享红色经典书目,从党史学习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研学《青年的品格——黄文秀们》,追忆优秀校友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学习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奋斗故事。组织“勤助技能,我来讲”活动,开展办公软件、公文写作、新媒体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遴选勤工助学优秀学生走上讲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公益培训,进一步激发实践热情,引导更多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
打造“京师成长‘资’养坊”,提升学生发展能力。针对学生发展需求,打造美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三大主题的“京师成长‘资’养坊”。为受助学生完善美育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手工制作、声乐练习等美育活动,帮助受助学生拓展兴趣爱好,提升艺术和审美素养。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人际关系、沟通表达、压力管理、自信提升等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坚强、乐观、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组织开展自我认知、职业探索、就业技巧、职后发展等生涯规划和辅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帮助提升发展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
打造“励志实践训练营”,引导积极服务社会。把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作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成立“励志实践训练营”,引导受助学生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组建社会实践研学队伍,依托学校中国扶贫研究院等专业资源,成立“乡村振兴资助同行社会实践调研团”,开展“三农”政策研学和乡村调研活动,增强受助学生“亲农、爱农、助农”的意识和本领。组建社会公益志愿服务队伍,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连续10年组织受助学生到重庆綦江中学开展义务支教;疫情防控期间对北京大兴区120余名农民工子女开展学业辅导并建立长期帮扶机制;每年开展陪伴关爱孤独症儿童、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组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队伍,深入院(系)、班级和宿舍等,了解受助学生需求,开展资助政策宣讲和答疑。建设“北师报亭”爱心驿站,开展资助建议征集、爱心互助交流、就业“面对面”、党员志愿服务等“我为同学办实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恩奉献精神,推动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资助育人格局。
打造“京师励志文化节”,营造资助育人氛围。围绕营造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知恩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京师励志文化节”。开展“诚信守正·励学力行”主题教育活动,采用图文征集、演讲比赛、金融征信知识讲座、诚信宣誓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担当。开展“北师予你”“‘疫’路守护,感恩有你”等系列活动,通过书信、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深化励志教育,开展《透过学生资助看中国》微课建设,通过展示“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事迹,讲好资助故事、励志故事,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