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教学“严”起来、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聚焦过程管理,让教学“严”起来。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年”系列活动,强化教学督导,狠抓教学质量,注重教学督导成果的运用和反馈,通过专题研讨会、集体听课、个别约谈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督导新模式,不断加强与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切实增强教学督导工作实效,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修订《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设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综合指标,采取教师评分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过程考核。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设立学业预警机制,每学期进行一次留降级学业警示,并书面告知学生,及时督促提醒。严格考试纪律,对考试违纪学生严肃处理,所涉课程需重修。取消毕业前“清考”,毕业学期只安排毕业生本学期不及格课程的补考。严格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启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现提交开题报告、教师指导、论文评阅及答辩等各环节严格管理。完善毕业论文查重机制,覆盖全体本科学生,涵盖主修和辅修专业,严把论文质量关。

聚焦人才培养,让学生“忙”起来。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体化培养方案。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研讨、审核、论证,对培养方案进行抽检。优化大类培养,对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着力进行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支持本科三、四年级学生根据兴趣、职业发展规划等自主选择专业。实施灵活的转专业制度,截止申请当年达到规定学分80%,且符合拟转入专业接收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转专业,充分尊重学生个发展,努力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和成长空间。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专业成绩、综合素质等,遴选优秀学生进入“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个化培养。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聚焦语言特色,探索“语言+智能”的专业建设路径。稳步推进学分制,构建“两核+多元”的课程体系,设置大类选修课、核心专业课等模块化课程,扩大学生学自主权、选择权,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队伍建设,让教师“强”起来。完善教师评聘制度,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规范人才头衔使用,落实聘用合同管理,发挥高层次人才队伍带动作用,实行科研院所与教学单位教学科研人员打通聘用。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对新入职教师开展“讲校史、讲家风、讲规矩”的“进门”教育,结合学校国际化环境和海外工作现实需要,立足跨文化理解、形势政策等引导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师资博士后计划”等项目,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举办中青年拔尖人才研修班,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交流研讨和实践活动。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出台《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实施办法》,明确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突出教书育人导向,设计针对、适用、操作强的分类评价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并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竞赛展演等,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考量条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