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502个‘敌’目标进行价值分析和大数据仿真推演,建议对3号、27号、114号、302号4个目标优先打击!”盛夏时节,岭南军营一场实战背景下的红蓝对抗演练正酣。

作战会上,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军官手持激光笔,神定自若地对着荧屏上的巨幅敌情图直抒己见,一组组精确计算数据、一项项仿真推演结论,再次为联合作战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名女军官,就是南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乔莎莎。

“我就想当一名从事作战的军人”

乔莎莎至今清晰的记得那堂课——当时的她刚刚考入国防科技大学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卢锡城院长组织“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讨论,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

老院长却语重心长告诫大家,光气愤有什么用,关键自己要有本事。接着,卢院士从技术层面将外军精确制导炸弹的性能特征、飞行轨迹等进行系统分析,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那一幕,“用技术研析作战”的理念深深印在了乔莎莎的脑海里。

2016年2月1日,战区成立。南部战区面向全军选调联合作战人才时,乔莎莎第一时间报了名。这几年,从军校毕业后的她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某领域大胆创新,获得4项国家专利、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小有名气。

选调考核时,面对考官的连连追问,乔莎莎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就想当一名从事作战的军人!”

乔莎莎所从事的研究是我军联合作战的新兴领域,几乎从零起步,充满挑战。刚开始时,大家对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都有些迷茫。

面对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座“山头”,乔莎莎横下一条心:打仗的事没有退路,再难也得干!

没有研究方向,乔莎莎就带着团队来到部队,登战车、访军舰、上战机,深入一线问计官兵。这些年,她的“朋友圈”不断壮大,从陆军合成旅指挥员到海军舰艇长、空军飞行员,大家在训练中遇到难题,都乐意和乔莎莎探讨交流。

缺系统工具,乔莎莎积极争取军委机关支持,与军内外十多家科研院所联手研发。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乔莎莎所在团队在全军联合作战相关领域率先建起3个实验室,研发各类专业系统软件10余套,有的还在全军推广使用。

“搞联合作战需要科学家精神”

一次演习作战研究会上,指挥员突然问询,“如果对蓝军实施封锁,他们最长能坚持多久?”现场一片寂静。

乔莎莎决心拉直这个问号。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蓝军一个补给站每次能补充多少物资?补充哪些物资?每天消耗多少……这些基本问题都不清楚,怎么算?”她回答,“如果都有现成的数据,那还要我们干什么?”

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乔莎莎带着大家拿出了“图表+数据”的研究报告。机关看后惊讶地发现,每个阵地能存多少水、油、主副食和武器弹药,每天主战装备消耗多少油,每天人员消耗多少主副食,最长能持续多少天,都精确到了个位数。

“搞联合作战需要科学家精神。”乔莎莎告诉记者,未来联合作战工作以大数据推理、精确计算、模拟仿真为基础,必须有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一次演习中,她大胆提出:运用轰炸机隐蔽突防,打击蓝军军事基地。一语既出,一片哗然。当场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轰炸机执行任务的可能性不大。面对质疑,她却说:“行不行,科学数据说了算。”

下来后,乔莎莎围绕“打什么目标用什么弹药”“敌防空体系拦截概率是多少”“我使用多少枚导弹能够突防成功”等问题,带领团队精算细算、多方验证,还设计了相关计算支撑软件。

“真没想到,仗还可以这么打!”几天后,一套以数据和仿真推演结论说话的火力打击方案,再次送到作战会上讨论时,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可。

这些年,乔莎莎先后取得联合作战重大攻关成果30余项,多项填补我军相关领域空白;探索形成联合作战战法训法创新成果26项,研发专业系统软件10余套,在全军联合作战相关领域率先建起3个实验室,有力支撑了联合作战筹划指挥;带领团队参加军委、战区组织的重大演训活动20余次,为联合作战指挥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