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中19.27%大学生曾有过购买股票、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的经历,51.32%受访者表示有过购买理财产品的想法。有专家指出,相关部门应该建立金融教育机制,并加强对大学生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通过教育和监管,保护大学生投资群体的合法利益。

主持人语

近年来,理财大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的身影。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资本市场上,等待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当代大学生要不要在校园里获得自己的第一份理财经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几位同学,在这里各抒己见。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频频传出大学生身陷“校园贷”骗局一类新闻,而诸如“大学生裸贷”等更是触目惊心。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自是多种多样,但许多大学生缺少正确的财富观念和生活知识,的确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应该不失时机地让理财课程进校园。其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大学生如何去赚钱,而是传授给他们背后的思维逻辑,开拓一种宝贵的生活格局。

在大学阶段接触较为基础的理财知识,可以让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在学会一定理财技巧的基础上,如果能对积蓄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理财试验,试着将理论化为实践,不仅可以开源节流,减少冲动消费的次数,还能起到规避金融骗局的作用。这份收益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隐形的财富。

理财课程作为一种新兴课程,与近年来本科教育所倡导的通识教育逻辑是相契合的。所谓通识教育,也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理财课程除了与金融学相关,更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当前形势、谋划未来的课程。与此同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既锻炼了分析利弊的正确逻辑,又体验到为风险挑战买单的心态。

诚然,让理财观念走入大学生中间是一项不错的规划,但也应尽可能规避可能出现的衍生问题。比如,当大学生群体跃入理财市场时,是否可以通过身份核查机制建立一个资金上限门槛,来保护作为“新手小白”的大学生群体。此外,各个理财平台也可适度推出一些较为稳健的理财产品,专门面向大学生群体开放,让其在尽可能安全的实践环境中赚取“第一桶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