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中,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在脱贫攻坚、防止返贫的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今天,我们刊发此版,就是要展示中国教育在这一攻坚中全力以赴的努力,以及积极谋划长效扶贫机制、防止返贫的实践思考。

教育扶贫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将“扶智”和“扶志”相结合,使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升、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的过程。教育扶贫是“扶教育之贫”向“以教育扶贫”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更是建立长期有效机制,防止返贫、持续建功的过程,这是结合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持续的教育努力。

1.加大教育投入,持久保障脱贫攻坚成效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从改革开放初期在贫困地区实施的救济式扶贫,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期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脱贫攻坚,坚实的教育投入始终保障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促进了教育扶贫成效显现。

建立健全“三个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

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年均增速超过17%,高于同时段GDP增速。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持续高于4%。近年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于大部分OECD国家,达到国际较高水平。

连续13年,我国学生资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加大各级各类教育投入,改善办学就学条件

近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700多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就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有保障”得到落实。为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口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跨省招生,推广义务教育加免费中职教育的“9+3”模式、“1户1人”行动计划,帮助贫困家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脱贫。近三年来,850万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为近年来我国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2.防止返贫返困,落实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为保障贫困地区教育优先发展,实现长期有效脱贫,防止各种返贫现象出现,除了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外,自上而下出台了系列倾斜政策,将教育扶贫责任落细、落实。

防止返贫,让贫困地区教师力有所能

通过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从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上双保障,贫困地区教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其中,“特岗计划”招聘规模2019年扩大,全国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活跃在中西部22个省(区)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银龄计划”2018—2020年招募1万名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国培计划”累计培训乡村教师和校园长540万余人次;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学费补偿和国家贷款代偿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防止返贫,让贫困地区学生学有所长

2012年以来,“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面向农村和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累计录取学生近60万人,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初步建立起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内地西藏新疆班、民族预科班、贫困地区民族专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等特殊的教育教学形式,加强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从而为扶贫攻坚、防止返贫提供了素质稳定的人力资源库。

防止返贫,精准帮扶构建快速对口通道

脱贫攻坚、防止返贫,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帮助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实施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东部省市资助资金设备额达12.7亿元,项目培训人数8.37万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同时提升了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构建了持续脱贫大通道。

同时,教育部组织44所部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牵头协调26个国家部委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工作,并要求各地高校重点落实好5项促就业举措,助力贫困家庭毕业生尽早就业,防止返贫返困现象出现。

3.巩固脱贫成效,教育要着力防止返贫

教育扶贫是长效的扶贫,因为人才培养带来了长期发展的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住了脱贫后再次返贫的可能。而达成这一长期效果,前提就是绝不懈怠,而是持续关注教育减贫的长效作用,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升教育投入效率,发挥教育减贫的后发优势,为巩固脱贫成效和建设教育现代化出力。

脱贫攻坚后应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和新发生贫困

全面脱贫不能一劳永逸,要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和新发生贫困,消除绝对贫困后,还有减少相对贫困的长期任务。教育正是发挥这一长效减贫作用的有力孵化器。一方面,应巩固脱贫成果,“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继续将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作为教育投入和帮扶的重点,趁热打铁,持续做好教育接续减贫工作。同时,积极吸取教育扶贫的成效经验,研究我国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转为常态推进、扶贫工作重心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后的教育投入策略,谨防脱贫人口返贫,谨防新发生贫困,谨防农村贫困向城市转移,以此探索小康时期以建设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长效减贫策略。

继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和效率,保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储蓄式”的潜在效果,教育投入不仅是今天的经济,更是明天的经济,是巩固脱贫成效不返贫的最大平衡器。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育优先发展。首先,结合教育优先发展的丰硕成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进行再度深化,扩展至贫困地区脱贫减贫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减贫事业中。其次,以教育减贫不返贫检验教育优先发展的成效。减贫不返贫是教育投入经济效益的成果显现,充分验证了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的正确性,也表明了在新时代继续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再次,要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提升教育投入效率。应分析各学段的教育投入回报差异,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应根据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差异,制定符合区域特征的教育投入策略,发挥城市群的教育减贫协同效应,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