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到8岁学什么?学思维,学英语……”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小区,徐丽等电梯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广告,画面中抱着平板电脑上网课的萌娃,让她不由自主联想到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几乎要被洗脑了,感觉在线教育好像突然成了学前标配。”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胡旭晟同样关注到这一现象。他建议,明确禁止面向学龄前儿童发布在线教育广告和提供电子产品。此言一出,再次引发热议,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反思如何理性选择。
广告在轮番轰炸晒单成例行任务
“售完下架!限购一次”“对不起,我们免费了”“家长们不要私聊我了,是真的,不要2899!不要899!49元10课时还送礼盒”……同样的限时报名、同样的超级大礼包,价格从49元到29元,甚至到0元。
“如果将品牌挡住,根本分不清是谁家的。”不少家长反映,社交网站、微信公号上随处能看到学前在线教育广告,手机短信也常被在线教育机构轮番轰炸。
随着多家在线教育机构布局学前市场,跑马圈地混战之下,竞争日趋激烈,学前在线教育广告也愈发同质化、夸张化。铺开一片的丰厚教具与低价诱惑,难免令人心动。
报名低价体验课后,家长往往需要添加机构老师微信,被拉入到微信群中。“体验课一般为期两周,开始老师是比较热情的,也没什么推销信息。等到第二周,便会每天多次在群里发布促销信息,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动家长为孩子缴费。”亮亮妈妈回忆,最夸张的一次体验课中,老师将群名都改成了“某某班级限时晒单群”,“我找了半天才找到,一眼看过去还以为自己进了微商群呢!”
除了流量平台,各在线机构的广告也深入到传统论坛、网帖之中。有家长表示,有时想去搜索关于某些在线机构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但往往连翻多页,所谓“测评帖”都是复制粘贴、图文并茂的吹捧式回复,根本找不到来自真实家长的使用感受。
“邀你限时0元领超值数学思维课程”“送你开学季专享北美外教课礼包”“你的好友喊你领开学福利!”……每到周一,刘晓雅的朋友圈便会被铺天盖地的晒单广告刷屏,“大家都心照不宣,知道这是网课平台的常规操作。”
事实上,刘晓雅也是“晒单族”中的一员。“不想骚扰别人,可这样才能给孩子多兑换几节课,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有时候,刘晓雅忙起来忘了发,很快就会收到来自平台老师的提醒,“要上传孩子照片制作所谓的个性化海报分享到朋友圈,然后截图保存上传,每周一次,成了例行任务。”
体验
录播课效果欠佳直播课状况百出
去年底,小鹏妈妈为5岁的儿子报了思维、语文两门录播AI课。平时工作紧张,她常让孩子自己拿着平板电脑学习。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儿子明显有了“应付”情绪。
“前面动画片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到了答题环节为了赶快通关,经常一通乱点。”小鹏妈妈介绍,这些AI课的题目设置规则是如果点错了,错的答案就晃悠一下,并发出提示音效,孩子自然就去点另一个了,也不知道到底掌握了没。
至于语文课程,她发现其中的认字环节数量过少,且非常简单,孩子几乎日常生活中早都认识。但到了诗歌和故事环节,内容相对深奥,孩子又不太喜欢,“感觉就是看了个热闹,不过看了总比不看强吧!”
小鹏妈妈反思,可能AI课也同样“费妈”,最多作为家庭辅导的一种手段。“有个朋友家孩子更小,她每次都跟着一起看,还和孩子做练习册,玩教具。她就感慨说一年两千多元太值了,送那么多随材,都省下买玩具的钱了!”
同样没太多时间陪孩子上课的童童妈妈,深知女儿专注力一般,“我不陪着就总溜号”,特意为孩子选择了在线直播课程。相比提前录制完成,通过简单答题与孩子“互动”的AI课,屏幕对面是真实的老师。“会时不时叫她的名字提问,好歹能把注意力叫回来。”
但在英语直播课方面,童童妈妈一直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机构。“不是说只要是外国人,就都能教好英语,我们就遇到过菲律宾的老师,那个口音……”而比较受认可的好老师又很难约,甚至得提前好几天。有时候约到的老师教学经验不太丰富,孩子就不太喜欢,上课兴趣一般。
此外,因为童童属于起步阶段,“一对一”形式的话孩子比较紧张,“一对多”又涉及学伴问题,“经常想说的话还没说完就到下一个了,老师也不知道听不听得见。”
困局
在线课越报越多总时长难以承受
对于家有二宝的田静来说,在线教育似乎是个很难让人拒绝的选择。“家里人手本来就紧张,如果带哥哥去线下机构上课,来回路上要占用时间,在那边陪着上课也不方便照顾妹妹,不如在家上网课方便。”去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更让她不再犹豫,“线下说停课就停课,连贯性也没办法保证。”
在朋友的推荐下,田静先给儿子报了门英语AI课,“一年两千多,倒是比线下班便宜多了。”半年下来,看儿子坚持得还不错,田静倍感欣慰,又开始对平台上的语文课动心,“老用户报名的话有优惠,索性就又加一门。”今年春节过后,田静再次被新推出的思维课吸引,“感觉语数外一个不能少,体验课的老师也一再强调思维启蒙的重要性,考虑到孩子也快该面临幼小衔接,干脆一口气全报了。”
成为平台重度用户后,田静发现自己有点停不下来,“看到有个9元试听的少儿编程体验课,就也顺带报名了,没想到孩子也挺感兴趣,一咬牙也给报了,最近还在考虑要不要来个美术课,因为身边不少人都在学。”给儿子报课之余,田静想到2岁多的女儿也可以“沾个光”,“反正现在有的课说是从2岁就能上,权当给她看动画片。”
周末,田静发现一向乖巧好学的儿子闹起了情绪,抱怨自己课太多。“我们仔细一盘算,发现还真是个问题。之前总觉得每节课也就15分钟左右,可不知不觉越报越多,现在每周语数外三门加起来就有15节,另外还有2节编程课,2节口语课,如果再报美术,眼看就要突破20节,对5岁孩子来说,总时长确实有点难以承受。”
建议
在线教育莫盲目跟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日渐火热,但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合理利用资源,把握分寸尺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谈到,我们既不需要将电子产品或在线教育视为洪水猛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简单将其摒弃,也不应当让这些成为学龄前儿童的必需品,盲目跟风陷入其中。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应该选择适合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征的方式,更注重游戏性和互动性。”储朝晖认为,这里的游戏并非是指在电子产品上玩虚拟游戏,而是要尽可能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体验与人交往互动,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
“家长希望让学龄前儿童接受启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一味强调‘零起点’未必科学,也并不现实。我们鼓励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但不意味着是要通过报班上课来进行。”在储朝晖看来,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能力和习惯的衔接,“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背后的基础能力培养。现在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过度贩卖焦虑,家长盲目跟风选择,只是强调孩子的识字量、单词量、计算量,却没有关注学龄前真正应当锻炼的运动协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