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邮电大学,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实验室里,他们在“冷板凳”上钻研着“热课题”,为攻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夜以继日、潜心研究;课堂内外,他们把“红课”磨成思政“金课”,践行着“红蓝融通”的育人理念,厚德育人、创新铸魂。

今年,这支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赵强教授领衔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余年来,这一团队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百余人,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各类项目百余项,默默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

追寻科技之“光”

“看到自己合成的材料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各种颜色的亮光时,我就决定要在这个领域坚持下去。”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赵强开始步入有机光电子学领域。2008年,赵强回国进入南京邮电大学工作。

回国伊始,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赵强吸引了一批留学海外的学者加入,组建队伍、创建台、建设学科、申请项目……一步步地将团队建设起来。“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啃硬骨头、打硬仗’的乐趣。”赵强说。

“攻克科研难题,突破核心瓶颈问题”是赵强从事科研工作的源动力。在外界光源激发下,有机半导体材料可以发射出各种颜色的亮光,但如何有效调控发光颜色和提高发光效率,一直是个难题。为此,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反复试验、操作后,制备出高效率的磷光材料,不仅可以应用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上,还可以拓展到信息存储、信息防伪、生物成像等领域。

“我常常对团队成员说,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精神。”怀着这份初心和坚守,赵强团队聚焦“有机光电子学”这一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前沿领域,围绕“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有效调控和利用”核心瓶颈问题,见证了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应用的过程,其金属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将红课磨成思政“金课”

南邮前身是1942年创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曾为我党、我军系统培养出了一大批通信兵、交通员。“我给学生们讲前辈们的革命故事,让他们知道,我们现在做研究、做学问,就是在传承前辈们的理想信念。”赵强带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将学校独特的红色校史文化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秦华礼老书记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通信战士,更是我们专业的老前辈。”在“电磁场与传输理论B”课堂上,团队成员刘蕾蕾讲述着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老红军秦华礼在长征中坚守通信保障任务的故事。

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南邮故事,讲好科技故事,“这个‘好’一方面要讲与课程相关的有价值的故事,另一方面要让故事中的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刘蕾蕾说。2022年,南京邮电大学入选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入选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蓝色是梦想,红色是基因。多年来,团队成员潜心教学一线,构建“红蓝融通”团队文化,注重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相关成果获得多项省级成果奖,“模拟电子线路A”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传承科创的“精神密码”

大一军训结束后,南邮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孙淳加入了赵强教授的科研团队,成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受惠者,大二就已发表学术论文。

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制”是赵强团队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施行的“定盘星”。这一培养制度能够帮助大一学生快速进入专业角色,从而形成“大团队—小团队—兴趣小组”的创新育人团队链,以科研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赵强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他争取一切空闲时间与学生交流、与青年教师谈心,并告诫他们:“从事研究既要不忘科研初心、牢记创新使命,还要攻坚克难,突破核心瓶颈问题。”

“无论赵老师多忙多累,只要和我们讨论课题进展,他都充满激情,每一次的交流都让我深受启发。”2021级博士研究生解玲彬说,除了每周组会外,赵强还经常通过邮件、微信等和学生相互推送最新科研动态,互相督促追踪学术前沿。在赵强的指导下,解玲彬带领师弟师妹们一起进行科研攻关,以核心技术骨干身份参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

在提到自己的科研引路人时,去年获评南邮大青年专聘教授的马云,首先想到的还是硕士研究生导师赵强。2016年博士毕业后,马云选择回到南邮和导师一起并肩科研。他带领学生深耕“金属有机半导体”领域,主持了5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专注严谨的治学态度、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赵强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我的‘精神引力’,我会将这份情怀与担当继续传承给我的学生们。”马云说。

推荐内容